你说这事儿玄不玄乎?那边厢,一众新晋车厂,扯着嗓子吆喝卖了几茬子车,财报上依旧是个无底洞,烧钱速度直逼航天飞机点火。这边厢,创维汽车,瞅着那销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勉强凑个三万多台,可结果呢?利润嗖地一下窜到两亿元。这数字一蹦出来,直接让人找不着北,顿觉这世道怕不是有点儿颠倒了。
就拿哪吒汽车来说,前阵子还风生水起,结果骤然曝出拖欠供应商尾款,原掌舵人更是远赴英伦三岛,去张罗银子,这剧情,比狗血剧还反转。供应商们的心,估摸着都拔凉拔凉的,血汗钱能不能要回来,那真就是听天由命了。
再瞅瞅创维,人家汽车业务占营收比例逾一成五,更为关键的是,愣是把亏空给填平了!家电+汽车,玩起了双引擎驱动。更绝的是,车还卖到中东土豪那儿去了,沙特、阿联酋那边尤其捧场,销量蹭蹭往上蹿,劲增两百三十个百分点!这又是个啥套路?
咱几个也好奇,聚一块儿死磕半天,最后琢磨出一个听着略微“跑偏”的推断:创维这营收报表里,搞不好没算自建工厂那摊子成本。毕竟,人家没搞自营厂,全都是找人代工,省了老大一笔前期投入,能盈余也就在意料之中了。那些个凡事亲力亲为的车企呢?从研发到制造,事无巨细都得自己操持,亏损累累,倒也合乎情理。
这就扯出一个扎手的问题了,既然代工能来钱,那其他车企能不能依葫芦画瓢?往后,咱们国内的汽车厂家,就专心搞设计和研发,然后再攒几个超大规模的代工基地,所有汽车都在那儿流水线生产。这样一来,也能避免资源重复配置的窘境。
老实说,其他新能源车企亏损的内幕,还真得画个大大的问号。比方说,哪吒汽车,据说砸了五个亿去设计车标,这钱花的,让人直呼“臣妾实在不明白啊”。对于草创公司而言,投资人的血汗钱,那可是得捂紧了用啊。可眼下这状况是,不少造车新势力花钱如泼水,出差标配头等舱,这在开荒阶段,显然是欠妥的。
反观创维呢,人家在涉足汽车行当之前,就有一套严丝合缝的管理章程,成本把控那叫一个精打细算,断然不会冒出花五个亿设计个logo这等离谱事儿。这或许也说明,造车这门营生,其实没咱们预想的那么玄乎。之前咱们可能都被那些“高精尖”的概念给绕晕了。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把造车跟“高科技”、“重资本”划等号时,有没有忽略掉最朴素的商业逻辑?那就是成本控制。不该花的钱一分也别乱动,哪怕设计略逊一筹、科技含量没那么高,也能把车卖出去,也能不赔本。这就好比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与其一味追求什么“消费升级”,不如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儿上。
回头再瞅瞅,创维的胜出,是不是也在点醒我们,有些时候,所谓的“推陈出新”,并非一定要砸重金、铺大摊子,而是应该回归本源,在既有的基础上,寻觅更高效益的运营之道?仅“代工”这一招,就足矣说明问题了。
当然,代工模式也并非尽善尽美。质量品控、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是不得不掂量的因素。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思路,一种在烧钱漩涡之外,也能苟下去,甚至混得有模有样的可能性。
末了再寻思寻思哪吒汽车老板远赴海外融资这档子事儿,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外部输血上,倒不如好好审视一下内部运作,看看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纯属糟践。归根结底,创业这码事,终归还是要靠自己。
造车这行当,说白了,还得回归商业的内核。换句更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得会“精打细算”。这或许才是创维汽车带给我们的真正“醍醐灌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