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雷军试驾小米汽车的一则视频又掀起轩然大波。
画面里雷军左手握着方向盘,右手似乎有触碰中控台的动作,车外网友立刻炸开锅,有人截图说这是"开车直播玩手机",还有人扣上"危险驾驶"的大帽子。我点开原视频反复看了三遍,发现这分明是断章取义的狂欢——镜头里明明显示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中控屏幕亮着导航界面,雷总右手也就是短暂调整了下音量键,整个过程连三秒钟都不到。可某些人愣是把慢放视频剪成连续动作,配上"开车玩手机实锤"的标题,硬是造出个全民声讨的热点。
这让我想起去年某新势力车企宣传"自动驾驶"时,工程师现场演示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操作,结果被喷成筛子。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提醒,现行政策明确要求驾驶员必须全程掌控车辆,但架不住营销号带节奏,硬是把技术展示曲解成违规操作。现在倒好,小米展示的是符合规范的辅助驾驶功能测试,反而被说成"顶风作案"。这种割裂的舆论场,活像拿着放大镜找蚂蚁,找到蚂蚁就喊地震。
说到驾驶安全,咱们不妨翻翻交管部门的数据。根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全国因分心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达到37.9%,其中超过60%的情况是驾驶员低头看手机。但同样是分心行为,媒体报道却要分三六九等:前脚某明星开车回微信被骂上热搜,后脚某网红单手握方向盘点赞直播间就能洗白成"真性情"。更讽刺的是,有些车企在宣传时把"解放双手"挂在嘴边,真有工程师演示规范操作时,又被说成"教唆危险驾驶"。
有位交通法规专家说得在理:"辅助驾驶不是无人驾驶,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就像驾校考试要求学员左右观察,这既是对路况的判断训练,也是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预演。如果非得要求驾驶员目不转睛盯着前方,那倒车影像、盲区监测这些配置岂不成了摆设?关键是技术应用得有边界,企业宣传不能越线,用户使用必须守法。
再看看小米这次事件的技术细节。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办法》,L3级以下辅助驾驶系统都要求驾驶员保持手扶方向盘。视频里雷军试驾的车型属于L2+级别,中控屏显示着导航信息,方向盘传感器持续检测着握力。这些专业配置在原视频里全被选择性忽略,反倒是把正常操作剪辑成"危险动作"。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师教的: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不能抓住细枝末节无限放大。
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把专业问题娱乐化,把技术探讨情绪化。就像有博主把特斯拉的Autopilot和小米的辅助驾驶对比,故意剪掉前者多次提醒驾驶员接管画面的片段,只保留后者系统正常工作的场景。这种双标操作,比驾考时"观察左右后视镜"的要求还不靠谱——至少考官还会给考生解释观察要领,而这些标题党直接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成"碰手机=找死"。
说到创新与安全的平衡,德国汽车工业有个经典案例:博世ESP防侧滑系统刚推出时,媒体都在批评"干扰驾驶",结果十年间让交通事故死亡率下降42%。这说明新技术需要市场教育,更需要理性讨论。现在某些人对待智能驾驶的态度,就像看到新式武器就喊"禁止研发",既不懂技术原理,也不看实际效果,就知道挥舞道德大棒。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的双标逻辑。如果雷军真在直播中双手离开方向盘,某些人怕是要把他捧成"科技先驱";反过来,当企业按规矩做测试演示,又被扣上"顶风作案"的帽子。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派,活像某些家长教育孩子:考了100分是运气好,考了90分就是没用心。说到底还是缺乏客观理性的讨论环境,总想通过制造对立博眼球。
说到底,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三个层面的努力:企业要守住安全底线,媒体要秉持专业精神,公众要提升认知水平。就像驾校教练常说的:"看后视镜不是让你一直盯着,而是培养风险预判能力。"对待新技术也该如此,既要警惕过度神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要防止因噎废食阻碍行业进步。下次再看到类似争议,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技术是否符合现行法规?有没有专业机构认证?是否存在断章取义?
各位看官老爷,您怎么看这场"三秒视频引发的战争"?是支持严格监管防止技术滥用,还是觉得应该给创新更多空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与其在短视频里当吃瓜群众,不如坐下来理性聊聊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