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

电动车似乎技术简单——仅仅是电池和电机的组合,选购哪个品牌似乎并无大碍。

但事实上,一旦你驾驶一辆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上高速,你会立刻感受到与新兴品牌车型的巨大差距,驾驶体验差得很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下三点对比后,你会感到非常有道理。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首先,自动驾驶能力明显不同。

提及这一点,许多人可能会不以为意,还是认为:不都是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此外,你所说的“非知名品牌”,他们可能已经获得了 L3 和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许可——那些国产新兴品牌有什么可比性呢?

但现实往往令人尴尬——纸上获得的许可与实际驾驶表现完全是两回事。

一旦实际上路,你会发现,那些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确实很差劲。

这并非恶意抨击,随便去任何一个4S店试驾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智驾”技术,让人提不起信心,甚至连他们自己使用都感到“胆怯”。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问题在于计算能力和算法都不够优秀。

以一款非知名品牌电动车为例,它装配的是Mobileye芯片,计算能力仅有2.5TOPS。

或许这个数字对许多人来说没有概念。

举个例子,当前主流的新兴品牌车型,通常都配备双英伟达Orin芯片,计算能力高达508TOPS——这是前者的200倍!

面对这种巨大的差距,怎么可能提供优质的智能驾驶呢?

算法的差距更是巨大。

目前新兴品牌已经开始实施“端到端”的智能驾驶,很快就能实现从家门到家门的全程自动驾驶。

而这些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在高速上的表现还非常不可靠。

因此,如果不上高速还罢了,一旦上了高速,你会发现:

新兴品牌的车,超过90%的路程可以交给自动驾驶系统,既省心又省力;

而非知名品牌的车呢?时不时需要你接管,驾驶起来特别累人!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其次,智能交互功能明显较弱。

许多人一听到“智能交互”,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大用:“按键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搞这些复杂的功能呢?”

但实际上,在高速驾驶时,智能交互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高速行驶时,你需要时刻注意路况,不应该分心。

这时候,如果你想调节空调或者改变导航路线,非知名品牌的交互系统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焦虑。

语音识别系统响应慢,有时还会完全误解指令,迫使你不得不手动操作——这无疑会让你分心。

许多车祸都是因为这种瞬间的分心而发生的……毕竟,驾驶时最忌讳的就是分心。

但一个高质量的交互系统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可以让你双手解放。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以蔚来和小鹏等品牌的车辆为例,它们的智能语音系统响应极快。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你可以同时下达多个指令,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处理完成!

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你的日常习惯和对环境的感知进行预调整,完全不需要你操心。

这种智能交互与智能驾驶系统的结合,一旦上了高速,你会发现开车既轻松又便捷——非知名品牌的车根本无法比拟!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最后,关于能耗管理也存在明显差异。

当然,这不是说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的能耗表现完全不行,只是相比之下,确实略显逊色。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后,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新兴品牌在电气架构上的投入早且大,集成度极高,自然能够更好地管理能耗。

相反,很多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起步较晚,这方面的技术积累还远远不够。

这不仅是口头上的说法。

就连国际汽车巨头大众集团都放弃了自研,开始采用小鹏的技术——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此外,很多非知名品牌的电动车还是“油改电”的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将燃油车的框架用于电动车。

这导致内部设计不匹配、布线不合理、电池摆放位置也不合理...

在这种情况下,能耗管理自然难以优化。

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根据一些权威机构的实际测试,表现良好的非知名品牌电动车几乎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国产新兴品牌在能耗管理上表现非常出色,有些车型的表现甚至接近特斯拉的水平了!

上高速了才发觉,杂牌电车和新势力的差距明显:买车别盲目跟风!-有驾

总的来说,非知名品牌电动车在智能驾驶、交互体验和能耗管理上与新兴品牌车型的差距确实不小。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这些差异会更加明显。

然而,也不应一概而论地批评非知名品牌电动车。

毕竟,它们在车身和底盘设计方面的经验丰富,在这些方面几乎可以碾压国产品牌。

因此,在选择车辆时,关键在于你的需求。

你是更看重驾驶体验,还是更在意价格和底盘设计呢?

对此,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