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汽集团研发总院前院长芦勇以集团底盘专家的身份出现在"上汽之夜"时,恐怕没人想到这位技术大牛即将执掌新组建的智能底盘公司。 这位在底盘领域深耕29年的老将,正在见证上汽历史上最激进的供应链变革。
华域汽车旗下转向、制动、悬架等零部件子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外科手术式整合。 这场始于今年3月的重组,预计在6月形成全新的智能底盘架构公司。
值得玩味的是,这家新公司的客户名单里不仅躺着上汽自己,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名字同样赫然在列。
这波整合浪潮中,上汽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 零束科技与研发总院智驾团队已合并办公,200人的国际业务团队即将迁入乘用车办公楼。
从软件到硬件,从研发到生产,这家老牌车企正在重构自己的组织基因。 贾建旭主导的"大乘用车战略"刚完成资源聚焦,紧接而来的"大底盘战略"又拉开帷幕。
智能底盘绝非简单的零部件堆砌。 当L3级自动驾驶即将量产,传统机械底盘正蜕变为"数字执行官"。
上汽在智慧数字底盘领域早有布局,智己L6车型搭载的全球首款全栈自研底盘系统,可实现六自由度精准控制。 这种将转向、悬架、电驱融为一体的技术,恰恰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与华为的合作或许加速了这轮变革。 鸿蒙智行需要上汽的供应链降本能力打入20万元以下市场,而上汽则渴望补足智能化的短板。
双方共建的"尚界"项目投入60亿元,5000人团队正在打造专属工厂。 新成立的底盘公司,很可能成为这个超级项目的硬件基石。
华域汽车的财报数据揭示着整合的深层逻辑:虽然上汽贡献38%营收,但特斯拉等新势力客户增速更快。
这种"既服务母公司,又对接全行业"的模式,正在打破传统车企自产自销的封闭体系。 当底盘架构公司手握线控转向、智能悬架等核心技术,其角色已从配套商升级为技术方案提供商。
行业观察家注意到,上汽的整合清单里藏着智能汽车的核心逻辑。 从零束科技的软件合并到底盘公司的硬件整合,本质上是在重构"车脑"与"车身"的协同关系。
当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迈进,分布式控制系统必然要向整车厂集中,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上汽要亲自下场整合底盘技术。
这轮变革中的华域汽车值得玩味。 作为国内少有的全产业链零部件巨头,其326家参控股公司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既是整合的阻力也是优势。
上汽选择从底盘板块破局,或许看中了这个领域技术壁垒高、协同效应强的特点——毕竟,能同时量产4D毫米波雷达和800V电驱系统的供应商,国内屈指可数。
智能汽车的军备竞赛已蔓延至供应链深层。 当车企开始整合二级供应商,当零部件巨头转身为技术方案商,这场关乎未来十年行业格局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上汽这盘大棋的下一步,或许就藏在某个正在搬迁的研发团队里,或是某条刚刚打通的生产线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