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买车之际存在一种“固有观念”:德系车抗跌能力强,日系车保值性能佳。
然而现实却无情地给出了反例:
你以为日系与德系车是车市价格坚挺的最后壁垒?实则它们已然难以支撑。
这绝非夸大其词,而是一个正加速呈现的真实状况。
我们从几款极具代表性的车辆入手——
速腾,往昔堪称“合资畅销神车”,其指导价高达12.79万起。
可当下情形如何?裸车价格径直降至8.39万,一下子降幅达4.4万。
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优惠”,简直是自贬身价。
需知晓,这并非库存待清的车辆,而是刚推出的新款。
试问,几年前你可曾见过大众新款刚上市,便有如此大幅度的优惠?
还有帕萨特,这款在商务领域极为风光的“德系体面象征”,如今也没了往日的底气。
2025款380TSI龙腾款,原价17.69万,现今12.19万便能入手。
5.5万的让利幅度,直接将其价格拉低至曾经朗逸所在的区间。
简言之:若再不降价,恐怕真的无人问津了。
日系车这边的处境同样艰难。
以轩逸为例,原本就主打亲民路线,可当下直接“价格大跳水”:
起售价格降至8.98万,尽显急迫之感,好似在宣告——比亚迪竞争太过激烈,我只能全力降价应对。
锋兰达、荣放、迈腾等车型,也难以维持原价,动辄便有3、4万的优惠。
或许有人会讲,“这不过是车市常见操作,年初搞促销、冲销量……”
但关键在于,如此大的优惠力度、如此广泛的涉及范围,这般密集且突然地出现,实属罕见。
往昔高高在上的“德日合资车”,如今不得不与国产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曾经凭借“品牌溢价”的车型,现今只能依靠降价来吸引顾客进店。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合资车正处于一个整体价格下滑的关键节点。
它们并非不想坚守价格,而是实在无力支撑了。
再往高端车领域看,那些我们曾经追捧,甚至甘愿加价购买的品牌,其实也未能幸免。
比如那位曾“高冷到让消费者加价排队”的品牌,如今也悄然降低姿态,在终端市场展开清仓式大促销。
没错,说的就是雷克萨斯。
以经典的ES系列为例,它曾被誉为“最契合中国人审美的豪华车”。
现今部分地区优惠幅度高达8万元,甚至有经销商直接给出直降10万的报价,起售价直接降至19.99万。
要清楚,这可是一款定位中高端的豪华中型车,价格连20万都守不住了。
还有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NX系列,同样未能摆脱价格下滑的局面。
经销商普遍给出9万元左右的优惠,裸车价直接低至22.88万元。
但雷克萨斯并非个例,BBA也开始“走下神坛”。
就拿奥迪A4L来说,这款曾经32万起售的德系代表车型,如今最低19.88万就能落地。
虽说这是停产在售的24款车型,可这个价格也着实令人咋舌。
奔驰C级更是“价格战打得火热”——
新款2025 C级,指导价33.68万,如今起售价降至21.48万,足足便宜了12万,价格都快与迈腾、凯美瑞相当了。
关键是,新款在科技配置、内饰质感以及驾乘体验上都有显著提升。
以更低的价格,却能享受到更多配置与更好质感。你说这是不是超乎想象?
就连宝马3系、5系也未能逃脱,普遍有9 - 12万的优惠,从“豪华车标杆”直接变为“中产阶层能够轻松尝试的价格”。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何豪车也难以幸免。
并非它们不想坚守价格底线,而是已没有资本继续硬撑。
因为,新能源车带来的“降维冲击”,早已打破常规竞争规则。
试想一下,过去二十多万能买到的车是什么样?
可能只是奥迪A4L的入门版本,配置寥寥,仅靠品牌标志撑场面。
而如今,同样的价格,你能获得什么?
能买到一辆纯电轿跑SUV,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功能齐全,配备激光雷达、hud以及一整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能买到一辆智能化程度极高的大空间轿车,无需加油、保养成本低,每公里电费不到2毛钱,且诸多费用还能享受折扣。
甚至,经过几次OTA系统更新后,你的车还能变得更“智能”,具备自动变道、自动寻找车位等功能。
同样的资金投入,却能获得仿若跨越时代的体验,你说燃油车怎能不感到压力?
更不用说,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甚至在低端车型上普及“全民智能驾驶”。
比如近期发布的比亚迪秦L EV,配备了冷暖冰箱、天幕、智能驾驶等配置,售价却仅11.98万起。
在这种情形下,燃油车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总体而言,车市的格局已然发生巨大改变。
从前许多人还觉得“新能源车”只是一时热潮,热度退去后,燃油车便能回归常态。
但如今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新能源车这股浪潮不仅愈发强劲,而且还有颠覆燃油车市场根基的态势。
照此情形持续发展下去,部分燃油车品牌还能存续多久,或许都要打个问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