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业往昔是汽车制造的世界领头羊,可如今却被各大车企赶超,风光不再。
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正面临挑战,考虑通过裁员、降薪及关闭部分工厂来应对困境。
这让德国感到难以置信:大家怎么能如此行事!你得振作起来,别再消沉了……
保时捷这一明星品牌业绩也遭遇滑铁卢,前三季度收入减少了5.2%,曾经的盈利大户现在看来好像在逐渐失去活力。
让德国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情况越来越糟。
中国是汽车市场的老大,也是大众的重要销售地。但近几年,大众在中国销量大跌15%,这个曾经的高端品牌,现在得靠降价来保住市场地位。
拿朗逸来说,尽管价格大跳水,从15万直降到8万,但销量还是不见起色,依然难以提振。
面对困境,大众管理层正严肃考虑采取激烈手段保持竞争力,包括裁员、减薪及关闭部分工厂,这些曾难以想象的措施,现已摆上桌面。
这些举措表面上是大众公司的事务,但影响深远。作为德国顶尖工业雇主,大众的每个决定都牵动着数十万家庭的饭碗。
降薪10%并冻结工资两年的方案,遭到工会激烈反对。企业在保持竞争力和保障员工福利之间,难以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大众减薪只是引发工会强烈反应的一个方面吗?非也,实则大众与工会在为制造业工人的生计激烈博弈!
大众实施的降本行动十分彻底,上至高层管理,下到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了这场严格的成本控制活动中。
尽管限制高层奖金和削减员工年度额外开销这些做法不受欢迎,但它们都是为了公司着想,算是合情合理的举措。
当大众提出“薪资下调一成,并承诺两年内不增”的方案,局势迅速失控,走向难以预料的方向。
从10月初起,大众的管理层就跟工会代表商量降成本的办法,但商量来商量去,两方的意见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了。
工会坚决反对关厂和强制裁员,扬言要罢工,称这些做法会严重伤害员工利益,毁掉多年来劳资间建立的信任关系。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对大众关厂计划反应激烈,直言“这根本没法接受”,并强烈要求薪资上调7%。
大众竟提议减薪一成,这巨大分歧无疑让双方谈判之路布满荆棘,难度重重。
德国最大工会IG Metall立场坚决,正考虑实施每周四天工作制新方案,作为对抗潜在裁员风险的策略。
工会方面采取了一项大胆措施,目的是通过缩短工作时间来保留更多工作岗位,展现出他们防止大规模裁员的坚定决心。
10月30日,新轮正式谈判启动,加薪议题独立于其他成本控制事宜外协商,为双方争取了更灵活的谈判余地。
当大家正为内部改革忙得不可开交时,中国市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2022年,德国汽车在中国卖得很好,销量占了全球的35%左右。像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德国大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市场对德国汽车业至关重要,它们高度依赖中国,以寻求发展与增长。
然而,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大众汽车在华业绩的下滑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尴尬现状正是大众当前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
大众紧抓中国这一汽车巨擘市场不放,却在中国品牌崛起与消费者口味转变中,显得应对乏力。
德国整个汽车行业都感到棘手,因为这不仅是大众所面临的困境,更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曾几何时,“德国制造”在中国深受欢迎,被视为高品质与尖端技术的代名词。
中国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踏步前进,让德系车企的昔日辉煌逐渐黯淡。
其实,不仅大众汽车,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也普遍面临着这种明显的困境。
这些企业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强劲的新对手,那就是中国本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它们势力庞大,不容忽视。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崛起速度飞快,仅仅数年时间,就已经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渗透率高达50%。
中国汽车产业如今在技术创新层面突飞猛进,市场营销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有意思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在进行“低价销售”和提供“政府补助”,这样的做法并不公平。
这种批评没注意到重点:中国新能源车企之所以成功,主要靠的是技术创新的优势,而非仅仅依靠低价策略。
在电池研发、自动驾驶和汽车联网等核心技术上,中国企业正加速赶超,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迅速崛起,不仅重塑了国内汽车市场,更开始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不少中国品牌正大步迈入欧洲市场,这对德国当地品牌带来了不小的直面挑战。
当德国街头涌现大量中国品牌电动车时,这对向来以汽车闻名的德国人而言,无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影响。
这种竞争态势的转变,不仅会让企业的赚钱能力受影响,更可能让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中国品牌夺得更多市场份额,那些与德国车企紧密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势必也会受到波及。
这可能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应,波及德国整个就业领域和经济布局,造成深远影响。
德国汽车业站在重要抉择点,大众汽车的难题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挑战,更是整个行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
随着全球化、电动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那些原本在汽车领域领先的国家,现在需要重新思考并明确自己在新时代中的位置和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