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商报》4月17日报道,中欧关于电动汽车贸易的争端现已告一段落!
历经半年的对峙后,欧盟在短短两周时间内意外地与中国达成了共识:
欧盟与中国达成的协议规定,中国向欧洲出口的电动汽车需维持至少3.5万欧元(约29万人民币)的价格底线,以此为条件,欧盟将彻底废除去年实施的最高45.3%的关税壁垒。
价格下限:中国汽车制造商向欧盟出口的电动汽车,其标价必须维持在3.5万欧元以上。
关税废止:自2024年10月起,欧盟将全面取消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的17%至35.3%的关税。
灵活定价:依据车型大小、续航能力等因素,实际价格或有所变动,大约介于3.5万至4万欧元之间。
欧盟的忧虑:中国电动汽车凭借价格优势(诸如比亚迪ATTO 3在欧洲的售价为3.8万欧元,相较于大众ID.4低了15%)迅速拓展市场,对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生存构成了挑战。
中国对应之策:面对欧盟施加的关税措施,中国方面提出了“价格承诺”方案作为回应,然而欧盟最初设定的门槛高达4万欧元,致使双方陷入僵持局面。
转折点:美国出人意料地对欧盟实施了25%的汽车关税,令欧盟忧虑于可能需同时在中美之间打响两场贸易战,故最终选择了让步。
德国“立场转变”:德国汽车制造巨头,诸如大众与宝马,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该市场份额占据其全球销量的三成以上,因此对关税措施可能招致的中国反制行动感到忧虑。
供应链依附:欧洲三成的电池供应源自中国的宁德时代,若增收关税,将致使本土汽车制造商成本攀升,绿色转型步伐放缓。
价格竞争力:相较于欧洲,中国电动车的全产业链条成本低了40%,即便在施加关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其价格上的有利地位,成功占据市场份额。
市场渗透方面,截至2025年2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实现了76%的同比增长,其中比亚迪、MG等品牌依托本地化生产策略(例如在匈牙利的工厂),成功绕过了关税壁垒。
在美国对欧盟实施汽车关税措施之后,欧盟出于无奈,缓和了对中国的立场。倘若维持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或将促使中国与美国携手,从而让欧盟陷入更为孤立的境地。需明白,美国大肆加税的背后意图,是诱导制造业重返本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