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市占率突破50%的关键节点,这家年销量超460万辆的老牌车企交出了一份特别的答卷。从"大刀阔斧砍冗余"到"技术赋能全品牌",上汽集团用一场历时三年的自我革命,重新定义了传统车企的转型范式。
第一刀:砍掉20年"条块分割"的病灶
"组织架构就像汽车底盘,底盘不稳,再好的发动机也白搭。"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在干部大会上的话,揭开了这场改革序幕。2024年8月,这个拥有百万员工的巨无霸果断砍掉17个冗余部门,将分散在乘用车、国际业务、研发总院的五大业务板块"握指成拳",组建了全新的"大乘用车事业群"。
荣威、飞凡、名爵三大品牌从"各自为战"转向"资源共用",研发、营销团队打破部门墙,连海外市场的出海策略都开始统一规划。这场改革直接让研发效率提升30%,仅2025年就节省重复投入超50亿元。"过去五个部门做同一件事,现在一个团队就能搞定。"参与改革的工程师小王感慨道。
第二招:把2.6万项专利变成用户能感知的技术
在组织重构的基础上,上汽把技术储备变成了看得见的"大礼包"。将智己、飞凡的研发团队并入创新研发总院后,他们用"平台化"思维玩出了新花样:同一套智能驾驶系统能适配从10万到50万价位车型,动力电池技术共享让成本下降25%。
2025年最让行业侧目的是那块即将量产的全固态电池——这项曾被特斯拉CEO马斯克称为"未来十年关键"的技术,如今被上汽率先装车。更让人意外的是,连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都主动找上门: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让智能座舱体验升级,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麒麟电池将首次出现在荣威新车上。
第三步:把"技术护城河"变成行业共享资源
当自主业务站稳脚跟,上汽开始反向赋能合资品牌。2024年上汽大众续约时,中方首次输出自己的混动技术;与奥迪共建的新品牌,从底盘到车联网系统都打上了"上海智造"的烙印。"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组装厂,而是技术提供方。"上汽国际合作部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这场转型的深层意义。
成绩单:60%自主占比背后的温度
这场改革最动人的数据不是销量,而是用户评价。搭载DMH混动系统的荣威RX5用户说:"油耗比同级低30%,但动力反而更好了。"智己LS7车主则惊叹:"智能驾驶系统能识别暴雨天的积水,比老司机还细心。"
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上汽用三年时间证明:传统车企的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破茧成蝶"。正如贾健旭在新年致辞中所说:"当我们把用户需求刻进组织基因,技术突破自然水到渠成。"这场没有终点的变革,正在为中国汽车工业写下新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