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车简史

皖车简史-有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产销超3000万辆;从基础薄弱,到逐步拥有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汽车强国建设步伐愈加坚实。现在,安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推动安徽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

在国庆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第6期《元汽车》刊载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在安徽省汽车办的指导和支持下采写的特别报道《皖车简史》,回望73年造车路,重温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接续奋斗的不凡历程。

皖车简史-有驾

73年,闯荡造车路

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诞生,这颗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开启了璀璨的篇章。

中国汽车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蹒跚起步,已经走过7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安徽,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上,从“小透明”跻身“生力军”,势头迅猛。

关于汽车,安徽一直有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工业崛起”的使命,基础薄弱的安徽开始踏上工业化征程。从1951年合肥车桥厂改装的第一辆铁木结构的“爱国号”客车驶上长江路,到1968年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辆汽车“江淮牌”载货汽车在巢湖汽配厂诞生,再到1991年安庆汽车厂自主研发试制出第一辆“安达尔”小轿车,安徽的造车梦一直未停。

技术在发展,产业在进化,呼啸而来的新时代,加速释放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安徽汽车工业开始向“新”而行。

1999年,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完成了第一代纯电动轿车的研发。奇瑞成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2003年3月,奇瑞新能源初创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2009年,在国家“十城千辆”战略下,合肥强势登场,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先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长久以来的“汽车梦”,在一以贯之的工业强省战略下,被“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稳稳托起,终于触手可及。

过去的十余年间,安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奇瑞、江淮等本土企业,与蔚来、比亚迪、大众、长安等新兴企业和外来企业携手“领军”行业“大合唱”,绘就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全新版图。

2023年,安徽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整体布局,首次跃升为全国汽车产业第二大省。

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安徽汽车已打破汽车产业的传统格局,站上最高级别车展的C位、举办安徽主题日活动,让世界聚焦安徽。新能源汽车延伸出来的产业升级、数改智转,也在江淮大地如火如荼上演。制造强省战略下,以汽车为核心,以汽车产业链为延伸的布局,正在打造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穿越时代车轮的轰鸣,安徽汽车产业由内而外的变革之声如此清晰。

一路走来,这里有惊涛骇浪,有润物无声,有难以忘怀的故事,有不舍昼夜的人。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历史瞬间值得铭记。《皖车简史》带您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一起回顾73年造车之路。

故事 从1951年讲起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这一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也就是说,我国每生产12辆车,就有一辆来自安徽。

当下,安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与安徽汽车工业起步早、基础扎实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成功改装出安徽汽车史上第一辆客车“爱国号”,到1968年4月手敲肩扛出安徽省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江淮牌”,再到1991年安庆汽车厂成功试制出安徽历史上第一辆轿车“安达尔”……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投身其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汽车梦”的追逐。

从0到1蹒跚起步

有人说,合肥的汽车工业,是从合肥车桥厂开始的。

解放初期,百业待兴。1951年,当时还是合肥汽车保养场的合肥车桥厂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生产改装车,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

要知道,此时离1953年中国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落户长春还有两年时间。对于一群没有造过汽车的工人来说,即使是改装车辆也不是一件易事。

面对一片空白,工人们群策群力,从画图设计到动手制造,大胆尝试,最终成功改装出一辆带有31个固定座位和5个活动座位的铁木结构客车,并取名为“爱国号”,成为安徽省汽车史上的第一辆客车。1951年国庆当天,合肥市民涌上街头,长江路上人头攒动,只为一睹“爱国号”的真容。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合肥汽车保养场试制出了木质结构中型客车、单轴挂车,形成了安徽省公路交通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为安徽公路交通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合肥汽车保养场的前身是皖北公路局合肥汽车站车队保养组与皖北铁路工厂,此后,改名为合肥汽车修理厂,可以说是当时安徽唯一较正规的汽车大修厂。上世纪60年代更名为合肥汽车制造厂,其生产的汽车活塞、发动机钢套、十字轴等产品闻名全国。到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已生产30余种特种车辆和改装车,畅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1997年,合肥汽车制造厂被江淮汽车集团整体兼并,厂名变更为“安徽江淮汽车合肥车桥厂”。

从某种程度来说,合肥车桥厂见证着合肥的工业发展之路。

如今,合肥车桥厂早已不在。2023年,这里“蝶变”为拥有热门餐厅、网红咖啡、知名剧场等在内的文化时尚街区,名为“龙湖车桥新界”,成为合肥市瑶海区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也许,人们还能从那些红砖厂房中,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想象它的往日荣光。

填补空白的“江淮牌”

1964年5月20日,经原巢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批准,巢湖汽车配件厂正式成立。不久后,修理厂的厂址从巢县迁至合肥,这是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前身,也是安徽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汽车企业。

那时,江淮汽车的第一代创业者们也许没有想过,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辆汽车将从他们手中诞生。

1968年4月,在简陋的研发条件下,创业者们白手起家,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工人与技术人员,手敲肩扛造出安徽省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拉开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1969年,厂里生产出首批20台汽车,并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提出将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

皖车简史-有驾
1968年4月,第一辆江淮牌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填补安徽汽车工业空白。(资料图片)

从此,江淮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也拉开了安徽向汽车大省出发的序幕。

当时,安徽汽车工业仍处于初创起步阶段。除了江淮汽车制造厂,长安、安凯等汽车企业逐步涌现。

长安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是一家以生产洋火为起点的小作坊。1965年,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安徽省淮海机械厂”(即国营九三五六厂)在霍山县成立。该企业在1979年自主开发了中国第一代微型汽车——飞虎牌微型汽车。1987年,工厂整体搬迁至合肥市西郊,成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1966年,安凯客车的前身——安徽省地方国营淝河汽车修配厂成立,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和修理汽车。1970年,安凯开发出安徽省首辆重型载货汽车,填补了安徽省重型汽车生产的空白。1989年,安凯开发出11种高档客车及双层客车专用底盘,被列入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结束了我国大型客车无专用底盘的历史。

皖车简史-有驾
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资料图片)

不论是江淮汽车,还是合肥长安、安凯客车,都在安徽汽车的初创阶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它们仍然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汽车产业的领军车企。

多类型汽车相继面世

时间来到了1979年,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汽车迎来了新的曙光。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与国外洽谈合作,中国汽车工业迎来“破冰”,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等合资公司纷纷成立。

在安徽,汽车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关于汽车生产的好消息一个又一个传来: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1979年,华菱星马(汉马科技)第一台散装水泥车产品问世;1983年,淝河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HF150A型长轴载货汽车,并获安徽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江汽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安徽各地开始尝试多种类型汽车生产,华阳汽车、安驰汽车、扬子汽车等纷纷出现。

皖车简史-有驾
1996年,轻卡HFC1061上市,被评为“中国汽车50年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之一”。(资料图片)

这其中,安庆汽车厂于1991年自主研发试制出的第一辆“安达尔”小轿车,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1993年,安庆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发展安庆的汽车工业”的口号,“安达尔”成为安徽省汽车工业的一颗耀眼新星。“那时候,安庆的所有出租车几乎都是‘安达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安庆汽车厂的老员工章宁仍然满是自豪。1993年,安庆姑娘章宁经过重重选拔,进入安庆汽车厂工作。当时的安庆汽车厂风头正劲,作为第四车间负责内部装饰的一名员工,章宁每个月的收入几乎是身边同龄人的两倍甚至更多。

资料显示,1996年,安庆汽车厂年产量1136台,产值突破8000万元,短短3年时间产值就翻了近100倍。同时,“安达尔”轿车开始销往九江、济南、扬州、福州、中山、深圳等城市,济南曾一次性采购100辆“安达尔”作为出租车。即使此后“安达尔”汽车由于研发能力弱、管理体制落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最终于2003年6月正式宣告依法破产,却也曾经真实地寄托着千万安徽人的汽车梦。

何时 安徽盯上新能源汽车?

一百多年前,于工业革命时代问世的汽车家族中,电动汽车是最早的成员之一。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于1834年的美国,是一辆由不可充电的干电池驱动的三轮汽车。

然而,这颗“新星”很快因为技术的限制,在长距离行驶中败下阵来。内燃机汽车迅速占据主导,并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适应时代需求的技术再次获得新生。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再次站在聚光灯下。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也在时代洪流中抢得先机,迈出果敢的第一步。

站在原点

时间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跻身世界汽车产量前十名。

正是这一年,钱学森院士的一封信,打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大门——他建议国家发展电动汽车项目。

全新项目的研发,需要最前沿的人才。当时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多年的万钢被邀请回国,负责新能源项目的研发。

199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远望号”。这辆纯电动大客车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了第一步,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开创者。

万钢带领的同济大学燃料电池车研发团队,也在不久后,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开始示范运行。这是中国电动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彼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种子在江淮大地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和整个中国一样,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主要是做研发。而研发主要依赖于高校的科研力量。

安徽造车的原点可以从合肥工业大学说起。这所被称为“汽车领域黄埔军校”的大学,走出了东风、北汽、奇瑞、江淮等多个汽车大厂的创始人、高管,也是合肥最早开始新能源车研发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合工大教授赵韩在学校里“倒腾”,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汽车。此后,他还担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院长、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等职,帮助合肥甚至安徽比较早地确定了电动汽车的主攻方向。

从赵韩开始,一批批合工大师生致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也拿出了值得骄傲的“成绩单”——1999年,合工大团队研制出第一代纯电动轿车;2004年又成功开发出第二代纯电动轿车。

全力转型

合肥工业大学的研发之路远不止这些。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和奇瑞联合承担国家“863”项目,共同研发混合动力轿车;2006年,他们和安凯汽车公司联合开发了燃料电池混合超级电容城市大客车。

安徽车企的新能源之路,也陆续起步。

依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安徽的汽车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一批车企横空出世,并且迅速在国内崭露头角。

1994年,淝河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出我国首辆全承载豪华大客车——安徽凯斯鲍尔。1995年,淝河汽车制造厂更名为安徽安凯集团有限公司。

专注于大客车的安凯,也在未来的十多年里把目光投向新能源。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投入公交运营,成为全球首条专用纯电动公交线路。

就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31台安凯生产的全球首款敞篷纯电动双层巴士,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卡”巴黎奥运会带来全新体验。

1994年还有一家车企成立,便是以淮海机械厂为核心的安徽省飞虎汽车集团,当年产量突破2万台,是当时安徽最大的汽车企业。

时间再到1997年,江淮和奇瑞相继成立,也铸就了未来安徽汽车“双雄”的局面。

当时的奇瑞,初出茅庐,却是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1999年,奇瑞成立“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专职负责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今合众汽车(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就是该项目组的重要成员。

2001年底,奇瑞的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成功入选国家“863”计划。2003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2008年,奇瑞提供58辆混合动力轿车作为北京奥运服务用车,节油效果明显。

皖车简史-有驾
2010年12月,江淮第一代电动轿车批量投放市场。(资料图片)

2009年,奇瑞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正式转变为“奇瑞新能源”,成为奇瑞旗下独立子公司,方运舟担任副总经理,兼任奇瑞汽车中央研究院混合动力部部长。

经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探索和尝试,几年后,一款“精品智能纯电小车”——小蚂蚁上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确定了未来几年奇瑞新能源的发展路线。

历史机遇

1994年,我国首次明确汽车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探索,几乎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而安徽,走在了前列。

2000年,电动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专项之一。从2001年开始,“863”项目共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为“三纵”,以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电动汽车研发格局。

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印发,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颁布,拉开了产业规范化管理的序幕。

2009年,对中国汽车来说,又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全年汽车总产量超过100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

皖车简史-有驾
2007年,奇瑞成为中国第一个累计下线10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资料图片)

就在同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那一年,已经成功上市的安凯客车对此跃跃欲试,主动找到合肥市委、市政府,请政府牵头申报。

在合肥市科技局的牵头调研下,很快,一份由安凯、国轩高科等单位编制的推广方案拿了出来,并且很快得以实施。合肥成为首批“十城千辆”的13个城市之一。

2010年1月23日,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正式投入18路开始运营。这标志着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路线在合肥开通。

纯电公交跑起来不久,四部委又发布通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合肥又获得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成为全国6个“双试点”城市之一。

2011年4月17日,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批量进入私家车市场,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首创国内乃至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运营。

虽然在实际运营中还有重重困难,但起跑比较快的合肥,在随后多轮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中,和北京、深圳、杭州、上海一起成为典型推广城市。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安徽抓住机遇进入新能源赛道,并实现弯道超车。安徽新能源汽车,也开始进入波澜壮阔的高速发展阶段。

奔跑 狂飙突进的十年

一场“中国速度”正在上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352.1万辆,涨幅超过270倍,产销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

从2012年到2021年的这十年,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安徽在新赛道全力奔跑的十年。厚积薄发的安徽汽车,不仅在更大的舞台崭露头角,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老路子”到“新赛道”

从2009年开始,四部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的科技示范工程,正式拉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幕。

不过,那时候的新能源汽车,大多都是油改电的产物,安全性、动力性,以及空间优势都没有,充电设施的缺乏,再搭配电池的不给力,更是直接拉满续航焦虑。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到底应该发展哪种动力?十年前的“三纵三横”战略已然明确。十年间,各路企业都在做各种尝试。

夏顺礼就是一位电池“探路者”。1999年从合工大毕业后进入江淮,夏顺礼从内燃机技术专家转为新型动力部负责人,开始了新能源车研发的漫长之路。用铅酸电池做电动汽车、对中巴做电动化改造、尝试各种新能源技术路径……电池技术在一次次试验中逐渐成熟,并形成江淮独有的蜂窝电池技术。

不过,在电机、电控方面,江淮还是相对较弱。也是在2009年,江淮和合工大、巨一自动化合作,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合工大的技术积累,叠加巨一动力的产业基础,江淮后来成功开发出了新的电机电控。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初步确立了中国以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彼时,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投入合肥18路公交线运营,使该线路成为全球首条专用纯电动公交线路。

18路公交线上的电动车“心脏”,正是来自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是地地道道的“合肥造”。

面对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传统车企打下的一片“江山”开始发挥作用。电池有国轩高科和阳光电源,液晶显示有京东方、维信诺,还有两个大型轮胎厂……扎实的“家底”让合肥在新的赛道上开足马力。

从“一台车”到“全链条”

上了新赛道该如何跑?不妨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

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当时,合肥无疑是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锋”。凭借科创之城的魅力和实力,合肥在新能源汽车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吸引着国内外车企的目光。

蔚来率先来了。2016年4月,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签署了《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成立江淮蔚来制造基地。

大众来了。2020年,与江淮汽车在合肥设立合资公司的大众汽车宣布,要把合肥打造成为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总部和基地。

皖车简史-有驾
位于合肥经开区珠江路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城市测试跑道。(资料图片)记者 范柏文 摄

2020年4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一年后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启动规划建设。2021年,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

比亚迪也来了。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工厂项目签约落户长丰。2022年,整车下线仪式举行,从开工建设再到整车下线仅用10个月。

龙头企业是有力牵引。目前,合肥市已培育引进江淮、大众、比亚迪、蔚来、长安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百倍千倍的乘数效应正在凸显。

当年“三纵三横”战略的意义也在合肥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通过让企业做整车来带动零部件业的发展,零部件业按照整车企业的要求进行供应,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驶入快车道。

皖车简史-有驾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机器人全自动生产汽车。(资料图片)记者 范柏文 摄

几年间,合肥迅速集聚蔚来、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120余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公交、分时租赁等应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等配套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通过对整车厂的集聚,来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和成长,这是合肥的眼光与野心。

当时在国内名声大噪的“风投之城”,正在打造一个超级汽车产业链。无论是大众、蔚来,还是比亚迪,都是安徽造车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块。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正当合肥在新能源赛道上全力奔跑时,在芜湖,奇瑞也经过十年蛰伏,完成了一场蜕变。

当时,即便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奇瑞还是决定战略转型——宁愿牺牲销量,也要告别粗放式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奇瑞迎来转型后的新一轮腾飞,也迎来了厚积薄发的高光时刻。2021年至2023年,奇瑞年销量分别实现96.2万辆、123.3万辆、188.1万辆,三年接近翻一番。

走出去,是奇瑞的一步大棋。

从2001年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开始,奇瑞就开启了国内、国际双市场布局,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品牌。20多年来,奇瑞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不断探索实践,持续做大海外“朋友圈”。

“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为哪里)”,奇瑞秉持全球化理念,一方面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实现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则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做当地的企业公民,努力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到目前,奇瑞业务走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汽车用户1420万,其中海外用户390万,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皖车简史-有驾
车展上的瑞风RF8鸿蒙版。(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2239.4亿元,同比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69.8%。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273.4亿元,同比增长7.3%。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含底盘)及零配件合计679.9亿元,同比增长24.6%,拉动全省出口增长4.6个百分点。

汽车产业何以快速成为拉动安徽出口增长的龙头?近年来,安徽瞄准打造新能源汽车强省目标,坚持龙头牵引,助推奇瑞、江淮、蔚来、大众安徽等整车企业跨越式发展;精心编制产业链图谱、延链补链强链。

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超1360家,较去年净增8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2.1万辆,同比增长81.4%。

以奇瑞、江淮等本土企业,和蔚来、比亚迪、大众等外来企业领军的行业“大合唱”,奏出了安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精彩乐章。

突围 “汽”势磅礴向未来

在长三角谈论新能源汽车,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上海生产芯片,浙江生产压铸机,江苏生产电池,安徽生产整车”。

从2023年至今,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爆发”的阶段。在中国汽车产业的版图上,安徽无疑是近两年最大的“黑马”。如今,汽车产业不仅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也已成为安徽最耀眼的名片之一。

强势突围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

2023年6月,安徽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并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地方性法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

为何是汽车产业?

当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有着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这些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和突破,让安徽汽车产业在产能、配套、技术等方面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强势突围,是安徽汽车近一年的关键词。而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由2022年全国第7位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8.1%,占全国比重为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由2022年全国第7位上升至全国第4位,同比增长60.5%,占全国比重为9.1%。

汽车出口114.7万辆,同比增长80.1%,占全国比重为23.4%。也就是说,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制造。

这张闪亮的成绩单背后,龙头企业发挥着强劲作用。

前不久,奇瑞控股首次上榜世界500强,成为安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本土车企。江淮汽车去年全年销量和商用车全年销量均同比大幅增长。蔚来今年5月下线第50万台量产车。比亚迪在合肥打造“超级工厂”,年产值有望实现近2000亿元。

皖车简史-有驾
芜湖市奇瑞新能源爱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进行组装生产作业。(资料图片)肖本祥 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安徽汽车产量达150.6万辆,同比增长46.7%,占全国比重的10.8%,居全国第2位。

三位一体

不出安徽,就可以造出一台新能源整车,这并非夸大其词。

而这,得益于全省层面的布局。目前,安徽已基本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各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截至6月底,安徽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360家,较上年同期净增80多家。

在整车产量飙升的同时,安徽着眼于“整零结合”,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县域,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前不久,安徽省汽车办、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着力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收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至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不搞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竞争。安徽聚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明确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深化地区间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的理念。

除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外,省内初步形成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

安庆车灯、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亳州的零部件、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滁州的“新三样”、淮北的陶铝新材料、蚌埠的玻璃、阜阳的装备制造业、宿州的云计算、黄山的汽车电子,纷纷“入链”。

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营收约占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营收48%。截至今年3月底,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约占汽车全产业链企业比重的60%。

以比亚迪为例,投资100亿元的阜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经开工,该项目将建设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为1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提供配套。目前,比亚迪正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新能源整车基地,以芜湖、蚌埠、滁州、阜阳为支撑的新型动力电池和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皖车简史-有驾
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资料图片)记者 范柏文 摄

下一步,安徽还将以省内7家整车企业为牵引,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大有可为

搭载大模型的智能网联汽车、“长出翅膀”的飞行汽车、全息投影3D智能驾驶座舱……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主题日活动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让中外参观者对亮相的“安徽造”汽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安徽首次在国际汽车展会上举办主题日活动。

时间再往前推,2023年中秋节,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参展,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车企,还集聚了众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

从2023年以来,“汽”势磅礴的安徽,让更多人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回望过去的70余年,安徽汽车从一辆“江淮牌”载货汽车下线,到2023年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居全国第一,再到2024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46.7%……安徽汽车产业正以破竹之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是万物互联的智能端口,其辐射力将远超汽车制造原有的产业生态。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在跃跃欲试争相入局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不单单是造出一辆汽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安徽汽车产业加速前行!

新安晚报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