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爵的英国崛起:从边缘到主流的跨越
1. 销量数据的突破性增长
2024年,名爵在英国共售出67,492辆新车,市场份额达到4.1%。其中,HS车型以30,207辆的成绩位列年度畅销车型第八名,成为首款进入英国前十的中国品牌车型。这一表现远超同期比亚迪(累计销量6,040辆)等其他中国品牌,甚至击败了英国本土品牌沃克斯豪尔(销量同比下滑21%)。
2. 产品矩阵的双子星策略
名爵的成功得益于其精准的车型布局。HS与ZS组成的SUV“双子星”在上市半年内合计月销突破1.5万辆,纯电车型MG4与MG3组成的“电动双子星”则实现月销破万。这种“燃油+电动”双线并进的策略,既抓住了英国SUV市场的主流需求(SUV占销量前十中的六席),又迎合了欧洲电动化趋势(2024年英国纯电市场份额达19.6%)。
3. 品牌形象的重新定义
名爵巧妙利用了其历史渊源——作为曾诞生于英国的品牌,在宣传中强调“复兴”而非“外来者”身份。例如,第二代HS车型以“英伦设计+中国智造”为卖点,保留运动化外观的同时,加入L2级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售价却比同级竞品低约15%。这种“高配低价”策略成功打破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车“廉价低质”的偏见。
二、逆袭背后的三重密码
1. 电动化技术的前瞻布局
名爵深谙欧洲政策风向。英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禁售燃油车,而2024年纯电市场份额已达19.6%,但本土品牌转型缓慢。名爵率先推出覆盖BEV(纯电)、PHEV(插混)、HEV(混动)的全系新能源车型,MG4更以WLTP续航450公里、支持150kW快充的技术参数,直接对标大众ID.3,价格却低20%。这种“技术平权”策略,使其在2024年英国电动车销量榜中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
2. 本土化运营的精细打磨
不同于其他中国品牌依赖经销商模式,名爵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路况调整底盘调校,并推出右舵车型。例如,HS的悬架系统经过英国Millbrook试验场调校,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车载系统支持欧洲主流语音助手,甚至接入伦敦实时停车位查询功能。此外,名爵与英国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定制车险,保费比同级德系车低30%,解决了欧洲用户对维修成本的担忧。
3.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的优势
依托上汽集团的全球化供应链,名爵实现关键零部件(如宁德时代电池、联合电子电驱系统)的规模化采购,成本比欧洲本土车企低18%。同时,采用“国内生产+欧洲组装”模式,规避高额关税。以HS为例,车身在郑州工厂焊接,动力总成运至英国长桥工厂(MG历史发源地)组装,既降低物流成本,又强化“本土制造”标签。
三、挑战与隐忧:光环下的阴影
1. 品牌溢价的天花板
尽管销量增长,名爵在英国的平均单车售价仅为2.3万英镑,低于大众(3.1万英镑)和起亚(2.8万英镑)。低价策略虽打开市场,却导致利润率仅为4.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如何提升高端车型(如纯电跑车Cyberster)的认可度,成为名爵下一阶段的关键。
2. 竞争环境的加剧
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2025年大众ID.4已在英国降价10%;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和垂直整合能力,2025年1月销量同比暴增550.8%。名爵需在技术迭代(如800V高压平台)和用户体验(如超充网络建设)上持续投入,才能维持优势。
3. 政策风险的不确定性
英国政府计划从2025年起将电动车补贴门槛从3.5万英镑降至2.5万英镑,而名爵HS插混版售价恰为2.48万英镑。若政策调整,可能直接影响其主力车型竞争力。
四、启示与展望: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样本
名爵的英国之路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三大启示:
文化融合优于单向输出:利用历史遗产(如长桥工厂)弱化“外来者”标签;
技术对标与成本优势双轮驱动:不以低价为唯一卖点,而是通过技术参数对标建立可信度;
本土化不止于产品:从保险服务到充电网络,构建全生命周期体验。
展望未来,名爵计划2025-2027年在欧洲推出7款新能源车,覆盖8万-30万元市场,并引入GTM(Go-To-Market)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精准营销。若能突破品牌溢价瓶颈,名爵或将成为首个在欧洲市场比肩日韩品牌的中国车企。
写在最后,名爵的英国故事,本质是一场“旧瓶装新酒”的智慧博弈。它证明:在汽车工业的百年变局中,历史包袱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供应链优势能够重构竞争规则。当HS的尾灯照亮伦敦街头时,中国品牌已不再是全球市场的旁观者,而是新秩序的书写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