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紧凑型轿车的价格在车圈炸开了锅。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晒出购车发票:裸车价2.99万元,落地不到4万元,买到的竟是一辆挂着MG标的燃油车。 评论区瞬间沸腾——“这价格买辆电驴都勉强,名爵这是要掀桌子? ”
但很快有人质疑:这价格是不是噱头? 是不是必须贷款分期? 或是限量十台的营销套路?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款车是MG5的手动挡低配车型,官方指导价原本接近7万元。 通过报废国补、厂商补贴和地区优惠叠加,符合条件的消费者确实能拿到2.99万元裸车价。
不过,看似“白菜价”背后,限制条件并不少。
首先,消费者名下必须有一辆12年以上车龄的老车用于报废或置换。
其次,部分地区的经销商要求捆绑购买保险或加装饰件,实际落地成本可能突破4万元。
更关键的是,这款低配车型的配置引发争议:虽然搭载了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和华为HiCar互联,但全车塑料方向盘、织物座椅,后悬架还是扭力梁结构。
一位汽车工程师直言:“这个价位下,车身钢材强度和碰撞安全性能大概率会缩水。 ”
而车主论坛的反馈更直接:“高速上超车踩油门像在踩棉花,隔音效果约等于没有。 ”
但支持者认为,不到4万元就能买到一辆能上高速、能坐5人的燃油车,还要什么自行车?
矛盾的核心指向了名爵的定价策略:到底是让利消费者,还是饮鸩止渴?
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汽车产业链成本,一辆紧凑型轿车的物料成本至少3.5万元。
名爵敢把价格压到2.99万元,要么是在赔本赚吆喝,要么就是供应链控制能力惊人。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自杀式降价”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二手车商叫苦不迭:“去年收的MG5现在只能2万出手,车主亏到裤衩都不剩。 ”
老车主集体在投诉平台发难:“我们买的时候优惠才几千块,现在直接腰斩,品牌信誉呢? ”
这种价格崩塌甚至波及到名爵其他车型。
原本定位B级轿跑的名爵7,终端价已经跌进10万元区间。
而本该走高端路线的Cyberster电动敞篷跑车,上市半年就出现5万元优惠。
更诡异的是,这种疯狂降价似乎只在中国市场出现。
在欧洲,同款MG5的起售价折合人民币约9万元,几乎是国内的三倍。
MG4 EV电动车的海外版比国内贵4万元,却依然卖成英国市场电动车亚军。
这种“国内贱卖、海外收割”的双标策略,让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有观点认为,名爵在海外市场的高溢价,正是靠国内低价冲销量维持的产能规模。
但危险已经显现:今年一季度,名爵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3%,看似漂亮的数据背后,经销商库存系数却攀升至2.8的警戒线。
与此同时,品牌形象加速下沉。
在某汽车垂媒的调研中,90后消费者给名爵贴上了“老头乐替代品”“价格跳水王”等标签。
而本该扛起新能源大旗的MG4 EV,国内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两位数。
对比其在欧洲年销13万辆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业内人士指出,名爵的新能源战略存在致命错位:海外主打技术牌,国内却还在吃燃油车老本。
以MG4 EV为例,海外版搭载77kWh电池和双电机四驱,国内版本却阉割成51kWh单电机。
更离谱的是,车机系统至今不支持CarPlay,驾驶辅助功能还停留在定速巡航阶段。
这种区别对待,彻底惹怒了国内年轻消费者。
在新能源车主聚集的论坛里,一条高赞评论写道:“我们不是捡破烂的,凭什么要给欧洲人做技术小白鼠? ”
反观名爵的燃油车阵营,降价狂欢背后是技术停滞。
主力车型MG5和MG7仍在用上汽十年前研发的1.5L自吸发动机,热效率仅38%。
而同价位的国产车早已普及涡轮增压和混动技术。
这种“以价换量”的副作用正在显现:今年一季度,名爵的单车平均成交价跌破7万元,比三年前下降41%。
更值得警惕的是,疯狂降价正在摧毁经销体系。
江苏某地经销商透露,卖一辆2.99万元的MG5,算上返利后利润不足800元。
“现在全靠厂家压库奖励活着,根本不敢想长远发展。 ”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服务质量直线下滑。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名爵4S店的投诉激增:强制购买延保、保养偷换机油、置换补贴拖延半年不兑现......
消费者的怒火正在反噬品牌。
某汽车大V在直播中犀利点评:“名爵现在的状态,就像在赌桌上All in的赌徒——用品牌未来换眼前筹码。 ”
但市场给出的反馈更残酷:今年4月,名爵主力车型销量环比暴跌35%,价格防线崩溃后,观望情绪席卷整个消费市场。
这场疯狂降价究竟会走向何方?
有车主在车友群发出灵魂拷问:“今天敢卖2.99万,明天会不会1.99万? 我们手里的车还算是资产吗? ”
而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行动。
某自主品牌销售总监私下透露:“我们正在研究应对方案,如果名爵继续破坏市场规则,不排除发动价格歼灭战。 ”
这场由2.99万元引发的车市地震,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