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终于醒了:别再拿我们当低头族了,开车不是玩手机!

2025年3月,大众的设计总监安第斯·明特,在接受《Autocar》采访时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他说的不是底盘,不是电驱,而是很多人天天吐槽但车企偏不听的事儿——物理按键。

大众终于醒了:别再拿我们当低头族了,开车不是玩手机!-有驾

他说,从2026年的ID.2 all开始,大众旗下的新车都会恢复物理按钮,比如音量、空调风速、双闪这些最常用的功能,全都从屏幕里“拯救”出来,重新变回一键直达。

原因?不是为了省成本,也不是因为工艺问题,而是终于听到用户在用脚投票的声音——大家真的不想一边开车一边点菜单。明特自己都承认:“这是一辆车,不是一部手机。”

说实话,听到这句话我笑了:你们早干嘛去了?

一场看上去很“科技”的集体误判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这事还得从特斯拉说起。

十几年前,马斯克拿着一块大平板出现在车里,告诉大家“汽车要像手机一样”。于是,各大车厂争先恐后往屏幕里塞功能、砍掉按钮,仿佛谁保留旋钮谁就落伍。

大众终于醒了:别再拿我们当低头族了,开车不是玩手机!-有驾

一时间,按键成了原始、老土、拖后腿的代表。而中控屏,成了智能化的门面担当。

可问题是,真要用的时候,很多人就傻眼了。

尤其是在高速上、堵车时、雨夜里……你想调个空调,得先点屏幕,然后点设置、选风速,接着滑条,再选座椅出风模式。这一套操作下来,低头三次,眼睛离开路面超过十秒,很容易一个刹车不及时就出事。

当年我试驾某品牌的新势力电车,副驾喊冷,我想调低温度,结果在五级菜单里迷了路,手一抖还误关了车载音乐……那一刻我只想说,这不叫科技感,这叫“反向优化”。

亲身经历:按键消失的那些年,我是真不敢开快车

讲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段时间,我开的正是那种全触控设计的新能源车。为了追求极简,整个中控台连一个旋钮都没有,所有功能全进了大屏。

白天还好,晚上或者强光下就麻烦大了——屏幕反光,看不清内容,手指点上去还经常误触。尤其是调音量、开空调这种高频操作,想盲操作几乎不可能。你只能低头,慢慢找。

我印象特别深,有次夜里赶高速,副驾睡着了,我想调个风向,结果操作半天,开错了几次,搞得自己神经都紧张到极点。那时候我就在想:开车这事,本来就够需要注意力了,为什么还要强行逼我们去做这种“手眼协调”的操作?

后来我换车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有物理键,最好还有一排快捷功能键。这种直觉式操作,不光快,更关键是安全。

所谓“科技感”,不能拿驾驶体验当代价

你说科技感重要吗?当然重要。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车企太容易“科技上头”了。设计师闭门造车,搞出一堆菜单和子界面,看着确实“高大上”,可真正用车的用户,并不关心你几级滑动调节,他们要的就是方便、好用、别惹事。

大众终于醒了:别再拿我们当低头族了,开车不是玩手机!-有驾

车,不是展品,不是数码玩具,而是一个天天要用的交通工具。

真正牛的科技,应该是帮用户减少操作负担,而不是加大复杂度。像空调这种高频使用的功能,你让人每次都得翻层级,图啥?

而物理按钮,恰恰就是最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

比如音量旋钮、空调风速拨杆、双闪开关……这些功能你闭着眼都能找到的位置,几乎可以下意识操作,不影响驾驶。

这才是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设计。越是常用的东西,越该留在最直接的地方。就像家里电灯开关一样,谁愿意每天用手机APP开灯?

谁在清醒?谁还在自嗨?

说实话,大众这次虽然是“认错式回归”,但好歹做得还不算太晚。ID.2 all从2026年开始改,大方向起码对了。

而中国不少车企,其实早就在这条路上“醒了”。

比如小米SU7,这车在发布前就打出了“保留物理键”的旗号。像空调、多媒体、驾驶模式快捷键,全都做了实体按钮,理由非常简单:“车不是手机。”

大众终于醒了:别再拿我们当低头族了,开车不是玩手机!-有驾

雷军这句话,说得比大众更接地气。

还有极氪、问界、阿维塔等等,也都在重新加入传统按键。哪怕是智能化做得很出色的车,也开始理解“科技感”和“人机工程”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大家终于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功能都适合进屏幕。

结语:不怕做错,怕死不认错

我始终认为,车企最难得的品质,不是创新,而是听人话。

大众这次转向,其实是用户反复吐槽、媒体轮番点评、市场冷眼旁观之后的结果。你可以说他们慢,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改。

未来汽车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智能,但它永远不该脱离“人”这个核心。

好用、易用、安全、直觉,这是任何“技术升级”都必须尊重的底线。

最后一句话送给还在屏幕里玩花活的设计师们:不是用户不懂科技,而是你忘了,真正的科技是让人更轻松,不是更忙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