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紧急刹车!智驾狂飙开启限速

工信部紧急刹车!智驾狂飙开启限速-有驾

2024年开年,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智驾平权浪潮,长安汽车以10万元级高阶智驾打头阵,比亚迪随之发布天神之眼全场景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广汽、吉利、奇瑞紧随其后,接连推出覆盖15万-30万元主力车型的智能驾驶方案,这场由头部自主品牌发起的全民智驾运动火速出圈。

当行业正狂飙突进时,监管的警示灯骤然亮起。先是工信部召开会议强化监管,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纷纷发文提醒企业谨慎宣传智驾功能。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反映出监管方及行业对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安全与规范的深刻反思。

工信部出手,全方位收紧智驾监管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这一会议成为智驾行业监管收紧的重要标志。此次会议围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展开,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会,旨在深入探讨并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

工信部紧急刹车!智驾狂飙开启限速-有驾

会议对智能驾驶提出了全方位的监管要求。在测试验证方面,严禁车企进行未经审批的“公测”活动,以往千人团、万人团形式的公测,如果不走公告流程将被禁止,不能拿用户当作测试对象,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以此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宣传规范层面,监管部门对车企的要求近乎严苛。“自动驾驶”“自主驾驶”“高阶智驾” 等模糊、夸大的宣传用语被全面禁止,统一规范为“组合辅助驾驶”。同时,“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存在安全隐患且易误导消费者的功能被禁用,若要宣传类似泊车功能,只能使用“记忆泊车”等更为规范的表述。宣传画面中若展示驾驶员脱手操作,不仅必须叠加警示标识,且时长占比不得超过10%,同时避免出现“脱手”“脱眼”等描述,取而代之的是“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等用语。

在OTA升级管理上,监管政策进一步细化。一般功能升级需向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双部门备案,而涉及自动驾驶功能变更的则需重新申报准入,若为缺陷修复类升级,则直接纳入召回流程。这意味着车企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频繁、随意地进行OTA升级,升级前必须确保进行充分的验证,否则将面临重点审查。

这些监管措施源于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的问题。此前,部分车企为在智驾竞争中抢占先机,频繁将不稳定的版本推送给用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事故。近一个月来,多家品牌汽车在高速等场景发生的事故,也凸显出智能驾驶技术,尤其是被视为相对成熟的高速NOA,依然存在不可测的风险,急需监管介入保障消费者安全。

倒逼车企规范运营与突破创新

对于车企而言,此次监管收紧带来的挑战显而易见。在宣传方面,以往凭借夸大、诱人的宣传语吸引消费者的方式已行不通,必须重新调整营销策略。这不仅要求车企在宣传文案、广告创意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向消费者准确传达产品的真实能力,避免误导。

此外,OTA升级受限对车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节奏影响较大。过去快速迭代的模式被打破,车企需要重新规划研发周期,在确保功能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技术升级。这意味着研发成本可能增加,研发周期可能延长,这对车企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频繁OTA升级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车企,需尽快适应新规则,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和管理流程。

工信部紧急刹车!智驾狂飙开启限速-有驾

挑战背后也蕴含着机遇。严格的监管促使车企更加重视技术研发的深度,引导资源向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方向倾斜。这有助于企业夯实技术基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例如,在应对禁止驾驶员脱离监测相关规定时,车企可以加大对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研发投入,不仅满足监管要求,还能提升驾驶安全保障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短期来看,行业增速可能会因监管收紧而有所放缓,但从长远视角出发,这是智能驾驶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通过规范测试验证、宣传用语和OTA升级等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增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

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因此重塑,合规经营、技术实力雄厚的车企将更受市场青睐,而那些靠投机取巧、虚假宣传的企业则可能被淘汰。这将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真正有创新能力和安全保障的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L3成关注焦点,或转为谨慎推进

在此次监管收紧的背景下,L3自动驾驶的落地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多家车企如鸿蒙智行、极氪、小鹏汽车、比亚迪、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打造了具备L3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并计划在今年实现量产交付。同时,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进L3的放行,北京市已于4 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深圳市也在为全市放行L3自动驾驶积极制定法律,智驾险等相关保障措施也已先行落地。

但近期频发的智驾事故让工信部对于L3的认证更为谨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指出,L3的落地需要谨慎对待,目前所有无人化的驾驶场景都还存在安全长尾难题,AI算法的安全边界难以确定,缺乏科学的测试方法。

工信部紧急刹车!智驾狂飙开启限速-有驾

尽管如此,L3的落地依然具有紧迫性。一方面,它能够推动中国智驾技术的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另一方面,L3明确了车企在智驾场景中的责任,能够有效防止车企利用政策滞后,借助用户测试积累数据的不当行为。

业内专家指出,L3落地后,车企将对智驾功能承担更多责任,此前在L2及以下级别中模糊宣传NOA、代客泊车等功能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这将促使车企更加审慎地对待智驾技术的研发和宣传,推动行业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虽然L3今年量产落地的前景已不太乐观,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监管的持续优化,L3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波智能驾驶的“急刹车”,是行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必经阵痛。当政策为狂热的技术竞赛注入理性,这场变革终将让中国智能驾驶行稳致远。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倡议所言:“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