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汽车行业竞争的新焦点,不少车企更是将其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大力宣传。
但在现实中,智能驾驶技术却频频引发事故,让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就像2025年多起高速智驾事故中,驾驶员因盲目信赖系统而长时间脱离控制,最终酿成悲剧。
面对这些乱象,工信部果断出手。
2025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正式将智能驾驶行业带入“强监管”时代。
新规的内容涵盖多个关键方面。
宣传用词上,严禁车企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名词,必须采用“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准确描述,如“L2级辅助驾驶”。
同时,“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词汇也被禁用,以此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车辆控制。
技术层面,要求车企从技术上杜绝驾驶员在使用智驾功能时脱离控制,例如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确保驾驶员时刻处于驾驶状态,集中注意力,并且禁止在智驾功能使用过程中进行座椅调节、平躺等危险行为。
对于L2级辅助驾驶功能,明确禁止使用“接管”“脱手”“脱眼”等描述,强化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的责任 。OTA升级管理也更加严格,工信部要求车企降低OTA升级的频次,确保每次升级都经过充分验证,保证升级后的智驾功能稳定可靠。
紧急OTA升级必须走召回和停产流程,经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才能实施,严禁以“公测”名义向用户推送未经充分验证的功能。
此新规对车企的影响立竿见影。
在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众多车企紧急调整宣传策略,连夜修改宣传物料,以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一些原本计划展示的智驾功能和宣传文案也不得不进行调整或暂时搁置。
例如特斯拉已将中国区“FSD完全自动驾驶”改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并在官网新增“功能限制”弹窗提示 。
从市场反应来看,消费者对此看法不一。部分消费者对新规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生命安全的尊重,能让他们在选择智能驾驶汽车时更加放心;但也有一些消费者担心,严格的监管会减缓智驾技术的发展速度,影响他们对新技术的体验。
在这样的新规之下,车企需要积极应变。技术研发上要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智能驾驶技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拓展测试场景,不仅要测试常规路况,还要模拟各种极端、边界和长尾场景,确保智驾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可靠运行。
同时,加强对驾驶员行为监测技术的研发,通过更精准的传感器和算法,及时发现驾驶员的分心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醒或干预 。宣传方面,车企应摒弃夸大、虚假的宣传手段,以真实、透明的态度向消费者介绍智驾功能的边界和使用条件。
在宣传资料和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智驾功能的适用场景、局限性以及驾驶员的责任,避免误导消费者。加强用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智能驾驶知识,让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智驾功能。
此外,车企还需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共同推动智能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
智能驾驶新规的出台,虽然给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们看到了国外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国内车企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要积极适应监管要求,以真实、准确的宣传赢得消费者信任。
后续将是车企在L2.9甚至L2.9999的层面进行极限拉扯的时间。同时,加强用户教育,让消费者正确认识智能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严格的监管下,智能驾驶技术才能不断完善,消费者才能真正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智能驾驶服务。
车企应将此次新规视为提升自身实力的契机,在技术创新与安全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稳健的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