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搞得天翻地覆,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日子不好过,急着甩卖旗下豪华品牌沃尔沃来喘口气。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民营车企吉利会站出来接盘。
2010年,吉利掏空家底,还举债120亿人民币,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里买下了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炸了锅,大家都觉得吉利是不是疯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车企,怎么敢去啃沃尔沃这块硬骨头?
要知道,沃尔沃可是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子,豪华车界的常青树,而吉利呢?那会儿才成立十几年,连个像样的高端品牌都没有。
吉利的老板李书福当时用了个挺接地气的比喻,说这就像“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世界顶级明星”。这话听着有点土,但特别形象,把收购的难度和野心都说透了。
如今15年过去了,吉利这步棋到底走得怎么样?赚了多少?
为什么吉利要买沃尔沃?
2008年金融危机把全球汽车行业整得够呛,福特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哪还有心思管沃尔沃?
沃尔沃那几年一直在亏钱,福特干脆决定把它卖了,套现救急。而吉利这边,虽然是个中国本土品牌,但野心不小。
李书福早就看上了沃尔沃,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吉利从一个卖低端车的“草根”变成国际化的玩家。
为啥看上沃尔沃?原因挺多。第一,沃尔沃虽然亏钱,但底子还在。它有顶尖的安全技术和豪华品牌的光环,这都是吉利梦寐以求的东西。
第二,中国市场那时候正在崛起,尤其是豪华车市场,沃尔沃要是能进来,肯定能分一杯羹。
第三,李书福有个更大的想法,他想通过沃尔沃把吉利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拉起来,摆脱“中国车=便宜货”的标签。
不过,吉利那时候的家底真不厚实。2009年,吉利的年销量也就30多万辆,利润才几个亿,18亿美元的收购价对它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为了凑钱,吉利东拼西凑,用上了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支持,甚至还跑去海外找融资。据公开信息,当时吉利从中国几大银行借了不少钱,还有浙江省政府在背后撑腰,这才勉强把资金凑齐。
可以说,这场收购是吉利的一次豪赌,输了可能就万劫不复。
120亿是怎么花出去的?
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福特在瑞典哥德堡签了合同,18亿美元正式成交。这120亿人民币不光是买沃尔沃的股权,还包括了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生产设备。
要知道,沃尔沃那时候虽然亏钱,但它的技术家底可不薄,尤其是安全领域,像什么三点式安全带、侧气囊这些,都是沃尔沃发明的。吉利买的其实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一整套技术和研发体系。
不过,钱花出去容易,接下来才是真考验。收购的时候,沃尔沃已经连亏好几年,2009年亏损高达15亿美元,员工士气低落,市场份额也在下滑。吉利接手这么个“烫手山芋”,压力可想而知。
更麻烦的是,外界对吉利的能力普遍不看好。瑞典的工会担心吉利会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砸了当地人的饭碗;
媒体也老拿吉利开涮,说它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管得了沃尔沃;资本市场更是直接唱衰,觉得吉利迟早被债务压垮。
吉利内部也不是没压力。120亿的债务不是小数,光利息就够喝一壶的。当时有分析说,吉利每年的利润都不够还债,这买卖看着像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但李书福硬是顶住了,他公开承诺沃尔沃会保持独立运营,总部和工厂都留在瑞典,还会加大投资。这话一出,工会和员工的情绪总算稳了点,外界的质疑声也小了些。
吉利是怎么盘活沃尔沃的?
收购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吉利接手沃尔沃后,第一件事就是稳住军心。他们没像有些企业那样大刀阔斧裁员或者瞎指挥,而是给了沃尔沃管理层很大的自主权。
原来的CEO斯特凡·雅各布继续留任,研发团队也没动,吉利更多是扮演“幕后老板”的角色。这种“放手”的策略挺聪明,既保住了沃尔沃的品牌特色,也避免了文化冲突。
第二步是砸钱。沃尔沃要想翻身,光靠老本可不行,得有新车、新技术。吉利陆续往沃尔沃投了几十亿美元,支持它开发新车型。比如2013年推出的XC60,还有后来的XC90,都是吉利给钱给力后的成果。
这两款SUV后来成了沃尔沃的销量担当,尤其是在中国市场,XC90那霸气的外观和安全配置,特别戳中国消费者的心。
第三步是借力中国市场。吉利很清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沃尔沃翻身的关键。他们在成都和大庆建了工厂,专门生产沃尔沃的车,成本低了,价格也能压下来。
2013年,沃尔沃在中国卖了6万辆车,到2023年,这个数字飙到了17万辆,成了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背后全是吉利的功劳。
还有个关键点是技术共享。吉利和沃尔沃一起搞了两个平台:SPA(可扩展平台架构)和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
SPA用来造沃尔沃的大车,比如XC90;CMA则是紧凑型车的底子,像XC40和吉利的领克01都用它。
这俩平台省了大钱,研发成本一分二用,生产效率也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这个合作,把沃尔沃的技术“偷师”过来,自己的车子品质蹭蹭往上涨。
沃尔沃和吉利都赚了啥?
15年过去,沃尔沃从一个亏钱货变成了摇钱树。2010年刚被吉利接手时,沃尔沃全球销量才37万辆,2017年突破了60万辆,到2023年直接干到70.8万辆,创了历史新高。
利润更是翻了好几番,2022年沃尔沃的营业利润就达到220亿瑞典克朗(约合21亿美元),比收购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中国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2023年沃尔沃在中国卖了17万辆车,占全球销量的24%,这在2010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电动化这块沃尔沃也没落下,纯电和插混车型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30%,像XC40 Recharge纯电版在欧洲和中国都卖得挺火。
吉利自己也没闲着。2010年,吉利的年销量才40万辆,2023年已经冲到150万辆,翻了快4倍。利润从2010年的11.8亿人民币涨到2023年的100亿,增长了8倍多。
领克这个子品牌也起来了,靠着CMA平台,领克01、03这些车在市场上口碑不错,帮吉利打进了高端市场。
现在来算算账,吉利从这120亿里到底捞了多少好处。
第一,财务收益。
吉利花18亿美元买沃尔沃,到2023年,沃尔沃的市值已经涨到200亿美元左右,翻了10多倍。吉利作为100%控股的母公司,这增值全是自己的。光这块账面收益就超过180亿美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
再加上沃尔沃这些年的利润分红,据估算,吉利至少从沃尔沃拿回了50亿美元以上的现金回报。扣掉当年的120亿投资,净赚已经好几百亿人民币了。
第二,技术收益。
沃尔沃的技术可不是白给的。SPA和CMA平台让吉利省下了一大笔研发费,有专家估算,这俩平台的开发成本在20-30亿美元之间,吉利只出了一半不到的钱,剩下的沃尔沃扛了。
更别提安全技术、电动化技术这些,吉利直接拿来用在领克和自己的新车上,竞争力蹭蹭上涨。
第三,品牌收益。
沃尔沃的豪华品牌光环给吉利加了不少分。现在一提吉利,大家不再觉得是“低端车厂”,而是个能跟国际大牌掰手腕的玩家。
这种品牌溢价是钱买不来的,吉利靠着沃尔沃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量和海外认可度都上去了。
第四,市场收益。
中国市场成了沃尔沃的现金牛,也间接帮吉利站稳了脚跟。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增长,直接拉动了吉利的整体业绩。更重要的是,吉利通过沃尔沃学到了国际化运营的套路,这经验以后还能用在其他市场上。
综合来看,吉利这120亿花得太值了。光财务上的回报就赚回了10倍以上,再加上技术、品牌、市场这些无形的收益,整体价值可能高达几千亿人民币。
这还不算未来潜力,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吉利和沃尔沃的合作还能再挖出更多金子。
成功不是偶然
吉利能把沃尔沃盘活,不是运气好,而是有真本事。收购初期,瑞典工会闹过,媒体看衰过,吉利硬是靠稳扎稳打赢回了信任。
他们没把沃尔沃当“提款机”,而是真心实意地投钱、给资源,这种长线思维是很多企业学不来的。
文化融合也做得漂亮。沃尔沃的欧洲范儿和吉利的中国式管理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吉利没强行插手,而是让沃尔沃自己玩,同时慢慢渗透自己的想法。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策略,既保住了沃尔沃的灵魂,也让吉利得了实惠。
当然,吉利也有过坎儿。收购头几年,债务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沃尔沃的销量也没马上起来。外界质疑声一直没断,但李书福和他的团队硬挺住了,他们赌对了时机,也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红利。
吉利收购沃尔沃不光是自己的成功,还给中国汽车行业开了个好头。以前,中国车企在国际上老被贴“低端”标签,吉利这事儿证明了咱们也能玩高端、玩国际化。
技术上,吉利通过沃尔沃补了自己的短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经验上,吉利趟出来的路,也给其他车企指了方向,像长城、比亚迪后来也开始往海外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