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动画微课或拍摄微课情景剧时,我们常会在脚本中碰到如“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术语,这些都是用于描述拍摄画面范围的专业词汇。
简而言之,景别即拍摄的画面大小。例如,在相同尺寸的画面中,有时我们可以观赏到完整的人物及其周遭环境,从而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感受环境氛围;有时则仅聚焦于人物的某个部分,如上半身,以凸显其表情或动作。这种差异,正是景别所带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及大特写的特点与运用场景。
首先是远景,它能够展现宏大的环境全貌。当画面中出现人物时,人物往往显得较小,只能隐约看到轮廓,面部细节模糊,不占据画面主导。远景常用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观众描绘一个开阔的视野。在电视剧的开场中,就经常运用远景来展现整个时代背景或环境氛围。
接下来是全景,它不仅能展现完整的环境,还能更清晰地呈现人物的细节。我们常说的“全身照”,便是全景的一种。全景在功能上与远景相似,都可用于交代背景与场景转换,但全景能提供更丰富的细节,使画面过渡更为自然流畅。
中景则侧重于展现环境的局部与被摄主体的突出部分。在中景画面中,如果拍摄的是人物,那么通常会展现出膝盖以上的部分。中景虽不如远景与全景那般能展现宏大环境,也不如特写与大特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它在动画与短片拍摄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过渡角色,常用于平缓的对话或独白场景。
近景则更进一步聚焦被摄主体,如果拍摄的是人物,通常会展现出胸部以上的位置。这种景别能够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形态与情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特写则是对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拍摄,以突出其细节特征。例如,我们常见的证件照便是一种特写,它聚焦于人物的肩部以上位置。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将局部特征放大至极致,如单独展现一只眼睛或一张嘴巴。这种景别能够极致地突出细节,使画面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特写与大特写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被用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情感。它们能够增强影片的节奏感与观赏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共鸣。例如,在表现愤怒情绪时,可以特写张大的嘴巴与愤怒的眼神;在表现伤感时,则可以特写饱含泪水的眼神;而在表现惊讶时,则可以特写放大的瞳孔与不由自主张开的嘴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