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是指可燃混合气的氧化反应速度突然加速,出现火焰的现象。燃烧是燃料和氧化剂进行剧烈氧化反应,产生发热发光的现象。燃烧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和流动现象。
通常,汽油机燃烧是火花点火和火焰传播,根据气缸内压力变化特征,可以将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着火落后期,又称为滞燃期、着火延迟期、初燃期、火焰发展期。
着火落后期是从A点火花塞点火开始到B点形成火焰中心,A点是火花塞点火的瞬间,A点到上止点之间的角度也就是点火提前角;形成火焰中心的B点是压力上升线和纯压缩线分离的点。着火落后期约占整个燃烧期的10%左右,这时候是火花塞点火三阶段(击穿阶段、电弧放电阶段、辉光放电阶段)发生的时候,火花塞间隙之间的压力和温度已经发生了几次变化,但从整个气缸看来,气缸内工质的压力和温度没有明显升高,只是形成了中间产物,放热很少。下图红圈部分主要是着火落后期。
着火落后期形成了火核,并以层流火焰状态向周围扩展。一般汽油机的着火落后角是10-20°CA。
着火落后期影响着整个燃烧,为了着火性能好、保持燃烧稳定、各循环间压力波动小,应该尽量缩短着火落后期,所以又称为滞燃期。
影响着火落后期的因素有:
(1)燃科本身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辛烷值高的燃料着火落后期短,有的车主说加了95号比92号动力大,原因之一在于此。
(2)点火时缸内混合气压力和温度。压缩比越高,压力和温度就越高。
(3)点火时缸内混合气浓度在0.8-0.9时,燃烧的速度最快,着火落后期最短。
(4)混合气有微尺度的涡流有助于提高点火时活化中心的扩展能力,加快火焰传播,使着火落后期缩短。
(5)火花点火能量大,着火落后期就缩短。
(6)残余废气量减少,着火落后期缩短。
2、速燃期,又称为明显燃烧期、主燃期、中燃期、快速燃烧期、火焰传播期。
速燃期是从形成火焰中心的B点到压力最高点C点,期间大部分燃料(约70-90%)是在这个阶段烧完的,燃烧放热主要是在火焰前锋面上进行,火焰烧遍整个燃烧室,缸内压力和温度急剧升高,压升率高(通常在0.2~0.4MPa/(CA)),火焰传播速度快(约50~60m/s)。
形成火焰中心的B点一般出现在上止点前12°-15°比较合适。压力最高点C点一般被希望出现在上止点后10-15°CA。
速燃期对汽油机性能有决定性影响,速燃期越短,越接近上止点,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也越好。但过高可能会导致噪声、振动大、工作粗暴、排放不佳。
速燃期的燃烧速度几乎只取决于强湍流的脉动速度。
压力最高点C点出现的时刻,一般可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调整。火焰传播速度越快,速燃期的压升率越高。
3、后燃期,又称为补燃期,末燃期、燃尽期。
点D是燃料基本烧完的点,总燃料的5-10%左右在后燃期被燃烧掉。由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并非完全均匀,加上燃烧产物在高温下可能发生热分解,因此,在火焰锋面传到末端混合气后,缸内仍有未完全燃烧的燃料存在。后燃期是活塞下行,缸内压力很快下降,热能转化为功的能力减弱,所以要尽量减少后燃期。
后燃和混合气浓度有关。混合气过浓(如a<0.8)时,燃烧缓慢,后燃严重,甚至在排气门打开后进入排气管中燃烧,产生排气管放炮现象;混合气过稀(如a>1.3),火焰传播速度过慢,缸外形成混合气的汽油机在进气门开启时火焰传到进气管内,引起进气管回火现象。
后燃还和点火提前角有关。点火提前角越小,后燃越严重。
汽油机燃烧持续期一般为小于60°的曲轴转角,对应转速1000-5000转/分钟的四冲程汽油机发动机,燃烧的持续时间是2-10ms不等。
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燃烧过程呢。
(1)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热效率。
(2)燃烧室的结构、形状影响燃烧过程的传播速度、放热率、传热损失、爆燃倾向、充气效率,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3)缸内气流合理的运动对提高燃烧速度、加快火焰前锋传播、缩短燃烧期都有较大的影响。
(4)多火花塞且靠近燃烧室中心,使燃烧速度加快,持续期缩短。优化的火花塞结构也对火核的形成和成长起较大影响。
(5)若增大气缸直径将增大火焰传播距离,并增加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增加爆燃倾向,所以缸径不宜过大,通常小于100mm
(6)铝合金气缸盖和活塞的温度比铸铁低,发动机热负荷明显下降,减少爆燃倾向。
(7)燃料的抗爆性(辛烷值)高,可提高压缩比,改善发动机性能。
(8)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影响传播速度和燃烧过程。
(9)恰当的点火提前角对应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最低油耗率,即最佳点火提前角。
(10)转速提高时,混合气进入气缸的流速增加,气流增强,改善了燃料和空气的混合,使得火焰速度加快。
(11)汽油机负荷减小,最佳点火提前角要提前,燃烧室温度下降,混合气的焰前反应减慢,着火落后期变长,火焰传播速度下降。
(12)燃烧室温度提高1倍,火焰传播速度约提高4倍。
(13)废气再循环率(EGR率)逐步加大到20%左右,净指示效率达到峰值,之后效率下降;速燃期在试验范围内与EGR增加呈线性增加,速燃期在30℃A时,效率达峰值。
参考资料:
《汽车发动机原理》王建昕帅石金主编2011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燃机原理教程》主编许锋隆武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于增信等编著2016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燃机燃烧科学与技术》李向荣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内燃机学》第4版主编刘圣华周龙保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车辆内燃机原理》孙军主编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
~~~TheEnd~~~
——Spark博士2018-07-10
技术支持:极燃汽车火花塞研究中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