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BD三级跳

BD者,Business Development之简称也。

对汽车行业而言,BD的角色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如今已成为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岗位。

BD as a Document Manager

起初,中国的汽车BD主要出现在各大合资公司(JV)里。这些BD的首要任务是为JV完成技术和产品引进所需要的各种协议,比如:品牌授权协议、技术转让协议(TLA)、技术支持协议(TSA)、零部件采购协议等等。说白了,就是确保JV能在国内合法地生产和销售外方母公司的整车产品。

正常情况下,合资双方在JV成立之前就已经为技术和产品的引进达成了一致。因此,JV的BD在操作这类协议时空间不大,挑战也不大,不但具体条款不必斤斤计较,时间压力也不会大。常常是产品都上市了,合同还在谈。反正大家不会翻脸,只要最终合同里有个“追溯”条款,事情就好办了。

因此,这一阶段的BD基本上就是document manager,并不需要太多交易设计、财务模型、商务谈判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BD as a Deal Maker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到了2010年前后,国内外宏观经济和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之大,吸引了国际大Tier 1纷纷在国内建厂;中国市场竞争之激烈,也使国外产品必须经二次开发才有竞争力;同时,中方公司能力提高之快,让JV技术引进的来源不仅限于外方母公司一家;另外,更加自信的中国车企也开始放眼,染指海外优质汽车资源和市场。

于是,汽车行业原有的技术、市场、人才等交易的内容、模式和方向都发生了重大改变。BD也已不再为JV所专属了,自主品牌和零部件大厂们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BD团队。BD成了汽车行业的标配。

成为标配的BD也逐渐有了标准化了的JD。BD们终于不再是待在办公室里整天围着合同文本团团转的document manager,而是需要带着狗一般的嗅觉去找机会,然后像鹰那样犀利地看准项目,最后再像狐狸那般狡猾地去谈判。

这时的BD已经成功从document manager蜕变成了deal maker.

BD as an Eco-Developer

不过,此时汽车BD人虽然业务繁忙,交友甚广,但朋友圈还基本固定在汽车行业内。

时间到了2015年,中国汽车界出现了“新势力”。这个阶段的汽车BD人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跨界:微信里“幸会幸会”打招呼的人除了传统汽车人,还出现了搞电池的,做投资的,写研报的,搭论坛的,BD人发现自己开始海纳百川了。

新势力的出现,不像是吃饭时多个人多双筷子,倒更像是吃饭时来了个掀桌子的。新势力之新,新在造车的思路、方法、速度和宣传……

传统造车那种围绕发动机变速箱的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手段等统统被解构,被注入了三电、智能化、快销基因和互联网思维等新元素。

汽车行业也开始见识了资本的多元性。资本的不同背景、动机、习性和耐心决定了他们是白马骑士,还是门口的野蛮人。

中国汽车业被所有这些因素裹挟着进入了新时代,汽车BD人也由此获得了再次进化。如今,达成deal已不再是BD工作最困难的一环,真正的挑战在于明确做什么deal以及和谁做。新时代的中国汽车已经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生态,一个开放的生态,一个把汽车看作终端的生态。

既然是生态,就有多元的物种。在汽车生态里,大家的语言不再是统一的汽车行话,开发流程也不再是熟悉的V型,生产线的节拍不再那么圣神,软件而非硬件才是权威的来源。

就这样,汽车BD人终于走出了汽车圈,deal maker成长为eco-developer。衡量BD的标尺也许还是deal的数量和质量,但对deal质量的定义肯定发生了变化,新的衡量维度开始出现,比如合作伙伴中的“含车量”。含车量越低,“含金量”越高。是的,sexy的deal是和算法公司签约,而不是和底盘公司合作。

写在最后

不过,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对汽车BD人而言,这个宗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应该整合的资源,赋能公司,造出受欢迎的汽车。

为此,汽车BD人要变得更斜杠,更敏锐,更有眼光,更会与人打交道,更懂得social,更能输出情绪价值…… 总之,BD工作更难做了;但对BD人来说,难做不恰恰意味着BD没那么容易被AI替代嘛?

汽车BD三级跳-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