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舆论场,颇有点意思,机器人圈和文艺圈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厢,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赛道上蹒跚起步,成绩姑且不论,赚足了眼球。这边厢,董宇辉捧走了人民文学奖,有人击节赞赏,有人则觉得是流量挟裹下的“加冕”。这两桩事,初看风马牛不相及,细琢磨,却指向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母题:科技与人文,该如何彼此安放?
先说说这“机器人半马”。宇树科技的回应,透着一股“老凡尔赛”的味道。咱没亲自上阵,但咱家“嫁”出去的女儿(机器人)跑了啊。至于成绩嘛,宇树撇清干系,说是“独立战队”的“手艺”,好赖与我无关。这里头的门道就多了。一是说明,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并非“拎包入住”,买了还得精装修、二次开发。二是暗示了技术的边界。即便硬件顶呱呱,算法掉链子,照样只能在赛道上“散步”。
这让我想起当下甚嚣尘上的自动驾驶。各路诸侯摩拳擦掌,恨不得一夜之间实现“无人之境”。但现实呢?传感器、算法、路况识别,哪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可能酿成弥天大祸。技术跃迁固然可喜,但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为博眼球而罔顾安全。
再来说说董宇辉“折桂”一事。有人认为,董宇辉把卖货变成了文化布道,让尘封的书籍重见天日,功莫大焉。但也有人质疑,一个带货主播染指文学奖,是不是有点“屠龙刀切菜”?文学的清誉是不是被玷污了?
实话说,这种龃龉在意料之中。毕竟,在不少人眼中,文学是庙堂之高,是曲高和寡。而直播带货,则是江湖之远,是市井烟火。但问题是,文学就注定要“不食人间烟火”吗?优秀的文化摆渡人,就不能获得嘉奖吗?
换个思路,董宇辉的蹿红,恰恰映衬了大众对优质的渴求。他不仅仅是吆喝叫卖,更是在分享知识、传递价值理念。他以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领略了文字的魅力。这难道不是一种贡献吗?
事实上,科技与人文,从来就不是楚河汉界、势不两立。科技可以为人文赋能,人文也可以校准科技的方向。就拿机器人来说,如果只执迷于速度和效率,而无视伦理和安全,这样的科技,真的能裨益人类福祉吗?
好比特斯拉Cybertruck,上市前被捧上神坛,如今呢?大幅跳水,二手车价格也一泻千里。原因很简单,这玩意儿太过“赛博朋克”了,造型剑走偏锋,实用性又捉襟见肘,根本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和需求。仅这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唯技术论”的窘境。
再回到董宇辉的获奖。他获此殊荣,并非意味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而是昭示着,传播的渠道和语境变了。在信息洪流的时代,好的需要好的传播者,需要找到与大众对话的密钥。而董宇辉,恰恰破解了这个密码。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原因归咎于“流量至上”时,是否忽略了,是人民群众选择了,而非选择了人民群众?当我们一味迷信技术的时候,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什么?是让少数人盆满钵满,还是让整个社会雨露均沾?
说到底,科技与人文,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但要臻于此境,需要权衡,需要审视,更需要人文的底蕴。而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从这些喧嚣的事件中,汲取的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