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的电话来得有点突然,带着点劫后余生的味道。
他说,你知道吗,泼水节那事儿,看着热闹,可背后真让人后怕。
我问,怎么了?
他说,你说我这车,要也被人喊开门泼一盆水,我找谁说理去?
他做了个实验,说那天,车锁得好好的,他站在车外,对着空气喊了句:“嘿,开窗!”
车窗,就那么,毫无防备地,下去了。
“当时我就觉得,”他顿了顿,像是回味着那种感觉,“背后凉飕飕的。”
这恐怕不是张先生一个人的后怕。
车是越来越智能了,语音控制,远程启动,恨不得你躺在床上,动动嘴皮子,车就自动开到楼下。
可智能的另一面,是安全感在一点点流失。
理想的回应也挺快,说这功能是为了用户方便,以后会升级,解决这个问题。
方便?这两个字,现在听起来,总觉得有点讽刺。
你说,什么样的“方便”,能抵得上安全感的缺失?
理想汽车解释说,车得上电才能语音控制。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没电的时候,就万事大吉了。
可问题是,只要上了电,谁都能对着你的车喊吗?
张先生又试了试,只要车通着电,屏幕亮不亮都一样,外面的人,喊一句就能操控车窗。
只有在“小憩模式”或者彻底断电的时候,这车才算真正属于你。
这算什么?
相当于你家门锁着,但只要有人站在门口喊一声“开门”,门就自动开了。
这种“方便”,你敢要吗?
当然,也有人说,小题大做。
有人说,得喊到一百多分贝才能唤醒,哪有那么容易被人钻空子。
还有人说,升级之后肯定会好。
这话听着,总觉得有点自我安慰。
技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
语音控制没错,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保证不了,那这种“智能”,简直就是个笑话。
这就好比,给你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你可以用它来除暴安良,也可以用它来滥杀无辜。
剑本身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
所以,车企的责任,可不仅仅是造一辆会跑的车。
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确保每一辆车,都是安全的,可靠的。
这种安全,不仅仅是车身结不结实,气囊够不够多,更重要的是,你的数据安不安全,隐私有没有泄露的风险。
现在这车,越来越像个移动的电脑,收集着你的各种信息,记录着你的每一个动作。
这些信息,一旦落入坏人手里,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车企有没有想过这些?
有没有认真评估过各种安全风险?
还是说,为了追求所谓的“用户体验”,就敢把安全底线抛到脑后?
这些问题,恐怕不仅仅是理想汽车需要回答的,也是整个行业需要反思的。
技术进步是好事,但不能为了进步,就忘了初心。
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它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希望车更聪明,更懂我们,但更希望它能保护我们,守护我们。
张先生的电话,让我想起一句话,现在挺流行:“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希望理想汽车,能把这粒尘埃擦干净。因为安全,真的大于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