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车怕油耗高,买电车怕续航虚,想买增程车一看价格——好家伙,比我半年工资还贵!”北京五环外的汽车城里,90后小张盯着展厅里的深蓝SL03直摇头。他身后墙上贴着醒目的海报:长安启源A07,13.59万元起。而在隔壁比亚迪4S店,销售人员正卖力吆喝:“秦PLUS插混版,落地不到8万!”
这番场景恰似当下增程式电动车市场的魔幻现实。当大学教授在论坛上振臂高呼“10万元内必须普及增程技术”时,车企高管在会议室摔出成本报表:“大电池方案每度电成本1000元,这钱专家出?”这场关于“技术普惠”与“商业现实”的拉锯战,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
1. 教授的算盘VS车企的账单
上海交通大学许敏教授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海外混动车电池普遍低于20度,我们非要塞40度大电池,这不科学!”在他构想的蓝图中,10万元增程车完全可行——砍掉一半电池容量,成本立降2万元,再用模块化平台摊薄研发费用,入门车型售价压到9万级指日可待。
可车企的账本上写满红色警告。深蓝汽车工程师给记者算细账:某畅销增程车电池成本占整车28%,若按专家建议缩水至15度电,续航从200公里暴跌至80公里。更棘手的是,小电池会触发“死亡循环”:馈电状态频繁出现,导致增程器高负荷运转,油耗飙升、NVH恶化,最终用户口碑崩盘。“去年试制过12度电的工程车,实测馈电油耗比燃油车高15%,直接被内部否决。”该工程师透露。
2. 续航执念背后的消费密码
“我们做过极端测试,把试驾车电量锁在20%让用户体验。”某新势力产品经理讲述真实案例,“结果80%试驾者当场表示不考虑购买,有位女士甚至说感觉像在开拖拉机。”这印证了深蓝汽车的调研数据:70%用户愿多花1.5万元换取300公里纯电续航,90后群体尤为明显,“每周充一次电”已成新生代用车底线。
市场反馈倒逼车企“军备竞赛”。北汽魔方搭载的50度电池包,能让车主从北京二环开到北戴河景区不加油;理想L6的CLTC续航突破400公里,被网友戏称“背着充电宝的电动车”。车企产品总监直言:“现在增程车用户分两种——懂行的看纯电续航数字,不懂的看宣传海报数字,但没人愿意买续航短的。”
3. 成本钢印与破局曙光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像道无形枷锁禁锢着价格下探。长安研发人员比喻:“好比做红烧肉,专家说用半斤肉够吃,可食客非要一斤才肯买单。”现实困境催生折中方案:哪吒汽车尝试“电池银行”模式,将电池成本从车价剥离;零跑C11增程版采用可拆卸电池设计,但消费者接受度仍待观察。
转机或许藏在技术创新中。宁德时代4月发布的“巧克力增程电池”引发关注,模块化设计让电池包容量自由组合,10度电基础版成本压低至800元/度。更令人振奋的是广汽的氢燃料增程器试验,通过氢氧反应发电,理论上能将馈电油耗降至4L/百公里。虽然这些技术距量产尚有距离,却为“既要便宜又要长续航”的矛盾提供了解题思路。
4. 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终极博弈
在郑州某比亚迪4S店,记者遇到正在纠结的王先生:“专家说增程车应该便宜,但车企说大电池不能砍。我算看明白了,这就像买空调——省电的机型贵,便宜的机型费电,最后还得自己掂量钱包。”他的选择颇具代表性:最终放弃等待低价增程车,转而提了辆插混轿车。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消费的深层分化。当教授们憧憬“技术平权”时,车企在研发端遭遇“不可能三角”——低成本、长续航、高品质无法兼得。或许正如某车企高管在内部讲话所说:“我们尊重专家建议,但更敬畏市场规律。用户愿意掏钱的技术路线,才是真正正确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