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卡脖子”:造车新势力的“成人考”

小鹏汽车在发布新品小鹏P7+之后,其高性价比引起市场轰动。让用户担心的是交付问题,这种担心可能会影响小鹏P7+上市后的表现,很多用户因为担心交付问题会在下单时犹豫。此前小鹏G6、小鹏MONA M0因为太久无法交付到手中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吐槽。

制造“卡脖子”:造车新势力的“成人考”-有驾

因为产能引起的交付问题越来越成为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瓶颈,他们开始发力补足短板。

2019年,李想找王兴投资,王兴问他:理想和其他新势力比有啥不一样?王兴对李想分析:汽车属于制造行业,还是制造行业里面最复杂的。他建议:搞车的关键是搞制造,没有制造能力在行业内很难长久立足,理想汽车必须搞制造才有前途。

李想听了王兴的意见,理想汽车自主搞制造。这次见面后不久后,王兴投资了理想汽车。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2019年属于“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全球领头羊特斯拉的股价跌到了低点,市值最低到了400多亿美元;国内唯一上市的新势力是蔚来汽车,市值最低只有10多亿美元,小鹏、理想都在找投资人,却已经没人敢投了。王兴的投资救了理想。

2019年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那么2024年则属于“成人前的最后一次大考”。按照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接下来的考验是出海,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海外大部分国家没有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二是欧美等市场电价高,新能源汽车与油车相比使用成本优势不如国内明显。如果战胜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可能全球登顶。

新能源汽车在海外需要重新普及认知,基于补贴政策、比较性价比优势等方面的原因,普及的过程比国内更难一些。海外用户对“饥饿营销”的容忍度更低,产能断档,后果不堪设想。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很早就意识到了制造能力的重要性,2017年就在肇庆建了第一工厂,随后又在广州、武汉建厂,2023年最新的武汉工厂已经开工投产。按官方公布的数据,三个地方每个工厂的产能约10万台。以此预估,小鹏汽车年产能已经达到了30万台。

小米创始人雷军是小鹏汽车早期投资人,与王兴给李想的建议一样,雷军给小鹏的建议是要搞制造,早搞比晚搞好。雷军创办小米汽车,吸取了蔚小理的经验,把制造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在小米SU7发布前,雷军亲自下厂,自称“雷厂长”,用了三年时间专注搞制造。

在造车新势力中,蔚来汽车更强调“模式创新”,创始人李斌早期强调互联网模式造车,这也被称为PPT造车。互联网扎堆造车后,互联网模式显不出独特了,李斌强调的是换电模式。事实上李斌从来没有轻视过制造。合肥国资分别于2020年,2024年,前后两次投资蔚来103亿元(2020年70亿元,2024年33亿元),主要用途就是收购、自建蔚来汽车工厂。

与互联网“快速迭代不同”,制造业的特点是长周期、重资产,需要积累,这不同于新势力的既往经验,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雷军就说,小米汽车是小米手机之后的第二次创业。结果会如何?电影《沙丘》中有一句台词:人生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需要体验的过程。人生是这样,造车何尝不是。

1

交付跟不上,小鹏汽车惹怒车主

乘着互联网的风,乘着新能源的风,新势力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堪称成功,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异军突起,在汽车市场很快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品牌的发展,技术的迭代,汽车产品在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能否按期送到消费者手中也成了市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10月14日,小鹏汽车发布新车P7+,预售价格公布,20.98万元起。“相信科技的力量”slogan,小鹏P7+的配置和价格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再加上预售优惠政策,小鹏P7+预售1小时48分钟,订单数破三万。

又一爆款车型来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小鹏交付的担忧。去年小鹏G6上市,仅一个月时间订单数破四万,但在七月,小鹏G6仅交付了不到四千台车。

今年八月,小鹏MONA M03上市52分钟大定破万,两个月之后,预定的车主开始在多个内容平台上吐槽,不少车主的订单延期交付已经以“月”为单位。

在小鹏汽车的直播间当中,几乎是清一色的“交付”刷屏。

对此,小鹏汽车也推出了相应的补偿政策,小鹏表示,因为M03订单数量持续增长,交付周期可能会超出最初预期。如果交付时间晚于App里的预计交付日期,每天补偿1500积分,它在小鹏商城里的购买力,相当于150元。

制造“卡脖子”:造车新势力的“成人考”-有驾

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这是好事,不着急开车,延期一个月就有4500元进账。但对于那些想拿国补的消费者而言,12月交车延期到1月,意味着自己的“两万元以旧换新补贴”拿不到了,这部分消费者希望小鹏能够给出相应价值的补偿。

前车之鉴后车之辙,小鹏P7+的上市,让消费者喜欢的同时,也对交付周期有了担忧。

这成为了一众新势力的痛点之一。即便是比亚迪这种底蕴较为深厚的老牌企业,在进入踏足新能源领域之际,在交付上也遇见过不少问题,比如真正代表比亚迪新能源崛起的两款车型,秦PLUS DMi以及驱逐舰05,有消费者表示初期购买秦PLUS之际,最多足足等了5个月才提到车。

而在新势力玩家当中,小鹏、问界的交付能力,是让消费者吐槽最多的。2022年由于产能跟不上交付,问界甚至不得不发布公告称,M7车型延迟交付,最高会给用户补偿30000积分。

2024年1至8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了77209台车,与比亚迪等大型车企比起来,二者有着不小的差距。比亚迪转型新能源后,也一度遇见了研发和产能的问题,但依靠着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仅用了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局面。

这几乎是所有车企的必经之路,即便是成长为全球电车头部的特斯拉也难免。2022年初,特斯拉收获大量订单,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 “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后续随着新工厂投产、旧工厂产能升级,特斯拉的产能才跟了上来。

交付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不少车主选择特斯拉的主要理由,毕竟订车不用等,趁着最新鲜的时候开上喜欢的车,这就是消费的魅力所在。

2

新势力和老玩家差在哪里?

很多年前,合资车掌控大部分市场的时候,有些热门车型的交付需要消费者“加钱”,只要有钱随时提车。但在新能源时代,消费者加钱也不好使,只能磨时间,等待交付,这对车企的供应链是个考验。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以302.4万的交付量稳居国内新能源销量榜单首位,广汽埃安和理想分别交付48万和37.6万辆,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理想汽车成为了2023年交付能力最强的新势力,将同为“蔚小理”的小鹏和蔚来甩在了身后。

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诸多新势力当中,交付能力排行前三的是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和蔚来汽车。‌

理想汽车在2024年9月的交付量为53709辆,位居第一,同比增长48.9%,再创新高。理想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共交付34.18万辆新车,累计交付量达到97.52万辆。在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其市占率超过17%,位居中国汽车品牌销量首位,头部效应明显。

零跑汽车在2024年9月的交付量为33800辆,同比增长超113%,创历史新高。零跑汽车在海外市场也有所拓展,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至少发布一款车型,全球销售网点增加到350家‌。

蔚来汽车在2024年9月的交付量为21200辆,同比增长35.4%。蔚来汽车在2024年第三季度共交付61900辆新车,同比增长11.6%‌。

2023年全年,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141601台,同比增长17%,在“蔚小理”中垫底。

理想汽车之所以能领跑新势力,究其原因是对产能的投资。

此前有报道显示,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理想汽车制造基地,平均每40秒就能造好一辆车,每小时90辆新车从生产流水线下线,日产量达到1800辆。

制造“卡脖子”:造车新势力的“成人考”-有驾

早在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就建议李想,让他提前布局供应链,扩大生产规模。对于当时的新势力而言,账面上的钱能让自己活下来就不错了,但理想ONE上市首月交付仅1000台,这让理想汽车进行了反思,当时供应链几乎是全线失衡。

随后理想开始注重供应链管理,提高产能,搞好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其销量也开始拉升,理想汽车扭转了供应不足的局面。

这是新能源车企崛起的必要条件,曾经也让不少消费者有过头疼经历的比亚迪,探索出独特的“自供+外供”供应链体系后,也全面提升了交付能力。

“自供+外供”的核心是垂直供应链,即公司自建供应链,自主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并覆盖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自销全部环节。这一体系不仅提高了公司自给率,还逐渐加大了对外部供应商的开放力度。

‌比亚迪的交付能力在2024上半年也有所体现,上半年,比亚迪汽车的累计销量达到160.7万辆,同比增长28.5%。‌6月份比亚迪单月销量达到34.17万辆,连续第四个月销量超30万辆‌。

3

技术之争,体验之争,供应链之争

近日,车企Fisker(菲斯克)被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批准了破产清算计划,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Fisker的目标曾是挑战特斯拉。去年10月,Fisker宣布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并计划在上海太仓路开设首家销售体验店。

短短一年时间,Fisker就倒在了自己门口。

作为新势力巨头之一的Fisker,曾与Rivian和Lucid并称三大造车新势力,也被看为特斯拉的最佳挑战者,创始人Henrik Fisker,曾参与设计宝马Z8和阿斯顿·马丁DB9、V8 Vantage等无数经典车型。

因设计特斯拉Model S声名鹊起后,他尝试复制自己的成功。但被马斯克无情批评“不懂电车”的Henrik Fiske,也的确没能用漂亮的设计,掩盖新势力的核心问题。

缺乏实际交付的车型,导致股价虚高,泡沫破裂。背后反映的是核心缺失,技术壁垒过低,依赖代工,产能不足,交付后也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一个个问题将其推入深渊。

没有技术的企业是没有根的,依赖外包这样的轻资产模式,则是让自己的产能变得脆弱,当供应链紧张的时候,规模再大的公司也会被逐渐拖垮。

对于车企而言,新能源时代,是拼技术,拼产能的时代。

数据显示,在主流上市车企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中,比亚迪以202亿元的研发投入居于车企首位,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1.8%;排在第二的上汽集团研发投入89.6亿元,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排名当中,研发投入增幅比亚迪和理想均超过40%,二者也是唯二两家研发增幅超过40%的车企。

10月17日,在2024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演讲中表示,小米汽车2024研发投入预计达到240亿元,明年预计投入超过300亿元。雷军还称,在智驾方面,小米的目标是今年年底进入智能驾驶第一阵营,

可见,研发是保持高竞争水平的根本,小米、比亚迪等企业都在斥巨资投入研发,特斯拉、华为、理想等企业的智能驾驶系统。

制造“卡脖子”:造车新势力的“成人考”-有驾

不久前特斯拉发布了无人驾驶汽车,百度也宣布其无人驾驶将驶向海外,这些都是汽车行业技术迭代的方向。

和研发同样重要的是供应链,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表示,关于是否自建工厂,理想汽车会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有技术壁垒的、卡位的、能够助力产品力不断领先的先进技术,理想汽车会选择自研,自己生产;

第二条原则,合作伙伴如果无法满足公司的供应需求,自己生产;

第三条原则,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情况下质量一致性的要求,自己生产。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扎根宏大市场?未来的汽车行业是新能源的天下,是大规模民营企业的天下,互联网思维能够帮助车企提升业务能力,但却无法像电商等行业一样决定企业的未来。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生产线的灵活性、质量控制体系以及物流配送效率等环节都是重点,画饼讲概念的时代已经过去,将高效高质量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企业才是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