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的硝烟味越来越浓了。当途虎、京东、天猫在养车赛道打得不可开交时,比亚迪悄然申请了精诚养车、小迪养车等商标,一场由车企主导的降维打击似乎正在酝酿。
车企入场,一场蓄谋已久的收割?
比亚迪的野心早已不是秘密。从电池、半导体到轨道交通,这家车企的触角早已超出造车本身。如今瞄准养车赛道,更像是其全产业链布局的自然延伸。数据显示,比亚迪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2024年进一步突破400万辆,仅中国市场就拥有超过800万车主。这意味着,只要转化其中10%的用户,比亚迪养车业务就能瞬间碾压途虎(1.4亿注册用户中活跃用户仅千万级)。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改写养车规则。相比燃油车复杂的机油、火花塞保养,电动车维保更聚焦三电系统——而这恰恰是比亚迪的“技术护城河”。当第三方养车平台还在为新能源维修资质发愁时,比亚迪已手握核心数据与专利,形成天然的技术壁垒。
途虎们的护城河正在瓦解?
第三方养车平台曾凭两大杀手锏撼动4S店体系:价格透明与网点密集。但车企的入场,可能让这种优势荡然无存。
以比亚迪为例,若将现有4S店售后部门独立为小迪养车,既能保留原厂配件与技术背书,又可剥离展厅租金等售前成本。参照其油电同价策略,完全可能推出比第三方更低的服务价格。更致命的是,新能源车特有的OTA升级、电池健康检测等功能,第三方平台难以企及。
下沉市场或是另一个突破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41.7%的4S店处于亏损状态,导致三四线城市服务真空。而比亚迪去年在12个省份销量超10万辆,若在这些区域铺设轻量化养车网点,既能服务老车主,又可辐射周边品牌车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万亿市场的生死竞速
这场战役的残酷性已初现端倪。京东养车震虎价引发的诉讼,暴露出行业价格战的白热化。而拥有垂直整合能力的车企,可能成为终极价格屠夫——比亚迪电池自供、半导体自研,连雨刮器都可实现75%自产率,这种恐怖的供应链掌控力若复制到养车领域,第三方平台的利润空间将被极致压缩。
但历史教训犹在眼前。福特Quick Lane、东风日产OKcare等车企养车品牌折戟沉沙,揭示出独立运营与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比亚迪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4S店与养车品牌的利益?是自建直营还是开放加盟?这关乎其能否避免重蹈车享家关店潮的覆辙。
写在最后:后市场迎来技术革命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正在将养车从体力活升级为技术活。当车辆故障可通过云端预诊断、电池衰减能实现精准评估时,掌握核心数据的车企无疑占据制高点。比亚迪的入局,或许预示着汽车后市场将从价格厮杀转向技术竞逐。
这场变革中,没有谁会是永远的赢家。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车企、互联网巨头、传统4S店的混战,那个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时代,正在加速落幕。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用更低价格享受原厂级服务,或许才是这场战争最好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