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风云再起。奇瑞汽车近日递交港股招股书,试图为这场迟到了16年的资本盛宴补票。这个曾力压比亚迪、吉利登顶自主品牌销冠的老大哥,却在资本市场屡屡错失良机。当招股书揭开其财务面纱,一个销量光环与资本困局交织的复杂图景浮出水面。
高杠杆下的危险游戏
93%的资产负债率,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奇瑞头顶。这个数字不仅远超比亚迪(77.91%)、吉利(54.22%),甚至逼近资不抵债的警戒线。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背负211亿银行贷款、支付近20亿财务费用的同时,公司却在IPO前夕突击分红近40亿——这相当于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35%。资本市场的未解之谜在于:既然账面躺着577亿现金,为何不优先偿还高息债务?这场借钱分红的财技表演,暴露了传统车企转型期的资金焦虑。
渠道暗礁与供应链博弈
经销商贡献86%收入的背后,藏着渠道话语权的微妙平衡。当30-180天的信贷期遇上23.4天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折射出厂商与渠道的深度绑定。更值得警惕的是43亿其他应收款的黑洞,虽经关联方清偿从231亿骤降至7亿,但历史占款顽疾仍如定时炸弹。而在供应链端,898亿应付账款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伯特利、瑞鹄模具等供应商的应收款激增60%-128%,揭示出整车厂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正遭遇反噬。
新能源赛道的生死时速
246.5%的新能源销量增幅看似亮眼,却难掩行业座次滑落的尴尬。当比亚迪以427万辆销量稳坐头把交椅,奇瑞260万的成绩单已退居第六。财务重压之下,每1元营收对应0.49元应付账款的畸形结构,暴露了规模扩张的代价。宁德时代63天应收账款周转周期的行业警报,预示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账期博弈已逼近临界点。
从2009年销量冠军到2024年资本赶考,奇瑞的上市之路恰似中国汽车产业的缩影。当新能源革命重构行业格局,资本运作能力已成为比造车更残酷的战场。招股书中跳动的数字不仅是财务报表,更是一个传统车企在时代裂变中的生存抉择——是继续用财技腾挪换取喘息空间,还是彻底重构资本与产业的共生逻辑?港股市场的反应,或将决定这场转型攻坚战的最终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