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过电动车的,谁没想过让它跑快点?25码?这速度连我70岁老爸骑三轮车都嫌慢。央视最近又拿"解限速"开刀了,说得我都差点以为自己是什么交通杀手。咱就想问问,制定这标准的人平时骑过电动车吗?
扯不断的"限速魔咒"
新国标把电动车速度锁死在25km/h,这事搁谁身上都憋屈。记得17年我第一次听说这事儿,当时就觉得这帮人肯定没在三伏天骑过电动车送外卖。25码是什么概念?城市道路上人家自行车冲刺都能飙到30多。更别提现在那些碳纤维公路车,嗖一下就把你甩出三条街。
按现在纯电池动力的"不能装脚踏"这规定,啥意思?限速还得给你加阻力?我寻思骑自行车都没这规矩啊!咋电动车反倒成了危险分子?
工作这些年,评测过几十款电摩和电动车,对比实测数据,厂家宣称的动力数据和限速前后的差距,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限速前后的动力差异,有时能达到40%以上。你说这不是糟践电池和电机寿命吗?这不是变相增加使用成本吗?
谁的安全?谁的便利?
"限速是为了安全"——这话一开始谁都信。可后来发现,25码的速度在城市拥堵道路上,根本无法跟上常规交通流。骑车人为了不被汽车逼到路边,为了赶时间送外卖,只能选择"解限"。
08年那会我刚搞车评时,电动车还真不限速,倒也没见现在这么多事故。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速度本身,而是骑车人的素质和基础设施。你把速度限制在25,该闯红灯的照样闯,该逆行的照样逆行。限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催生了地下产业链。
就像我测过的那款某知名品牌电动车,最高时速明明能达到40km/h左右,硬生生被阉割到25。结果呢?销售说买车就送"解限",这不成了潜规则了吗?
技术"考古":限速背后的猫腻
测这类车是最闹心的就是拆开控制器看内部设计。发现没?很多厂家压根就没把25码当回事,电机、电控、电池全按40码配置,然后用个限速器硬掐住。这不是资源浪费吗?
去年冬天,我骑着某新能源大厂的旗舰电踏车,上坡遇到堵车,明明电机还有劲,偏偏到25就不给动力了。眼瞅着汽车尾气喷我一脸,愣是不能超车。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你开保时卡宴限速50,上不了高速一个道理。
扒开发展史看,新国标本质上是因噎废食。有数据显示,电动车事故中超9成都与闯红灯、逆行等违规行为有关,而非速度本身。用25码这个数字一刀切,属于典型的"拍脑袋决策"。
谁是最后的受害者?
这事最难受的是谁?外卖小哥、快递员这些靠电动车吃饭的人。我算了一笔账:限速25码和解限到35码,一天跑10小时,距离差能达到100公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能跑几单,能挣多少钱。
骑行爱好者也躺枪。我有个哥们专门收藏老款电动车,就因为能改装动力系统。新国标一出,这爱好基本就废了。现在想买辆性能好点的,除非上牌照电摩,还得额外花钱考驾照、上保险。
最离谱的是,央视一边批解限速,一边也没提什么合理的解决方案。咱也不是提倡非法改装,但总该考虑下实际需求吧?速度需求合理,为啥不能有个30-35的挡位?非要25这一刀切?
我的亲身"踩雷"
说起来都是泪。春节回老家,借了表哥那辆限速25的小牛,决定骑去县城吃饭。路上一个小土坡,速度直接掉到15码。后面汽车一个劲按喇叭,急得我直冒汗。那一刻,真的有被"限速"羞辱到。
同样的路段,回程偷偷解了限速(表哥有备用控制器),轻松冲上坡,那感觉像是忽然找回了人生自信。我才明白,骑车人为啥铤而走险也要解限速——这不仅是速度问题,是骑行体验和尊严问题。
最后的"唠叨"
限速25码,表面看是个技术限制,实则是管理思路问题。欧洲不少国家电踏车限速都是32km/h(20mph),美国部分地区甚至到45km/h。他们也没见得因此死伤一片啊?
与其花精力打击解限速,不如分类施策:提高准入门槛,增设速度等级,对不同使用场景区别对待。骑20年电动车的大爷和刚上路的毛头小子,能一样对待吗?普通社区内当然该慢行,但宽阔马路何必死守25?
最后唠叨一句:没真正骑过电动车的,别随便给人设限。开汽车的领导们啊,下次制定标准前,先放下车钥匙,骑一周电动车上下班,保准标准写出来既保安全,又顾民生。
谁能替骑车人说话?大概只有骑车人自己了。当然,希望决策者们也能俯下身,倾听一下那些被限速25码折磨的怨声载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