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汽-大众上海车展前瞻:转型快车道上的“德系答卷”

2025一汽-大众上海车展前瞻:转型快车道上的“德系答卷”-有驾

在即将开幕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面貌”强势登陆。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标杆,此次车展不仅是其产品矩阵的集中展示,更是品牌向智能化、电动化全面转型的宣言。在车展前的媒体沟通会上,爱卡将一汽-大众本次车展上将会有哪些看点,做了如下梳理:

全球首秀: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新能源概念车,以及全自研智慧座舱,展现本土化技术实力;

旗舰车型焕新:全新揽境、探岳L等燃油车升级智能辅助驾驶与座舱功能,强化“油电共进”策略;

战略定调:明确“智能化下半场”目标——从追赶者重回引领者。

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超40%,合资品牌面临自主品牌与新势力的双重夹击。一汽-大众的转型速度与本土化深度,将决定其能否守住市场份额。

战略支撑:从“造车”到“造生态”

1. 全价值链转型:从B端到C端思维

一汽-大众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转型,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例如,2026年起将新增10款中国定制车型,包括5款纯电、2款插混,覆盖多元化需求。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座舱,未来将搭载大模型技术,实现端到端智驾覆盖95%城市路段。

2. 技术护城河:CMP平台与CEA架构

CMP电动平台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CEA的引入,标志着其新能源技术进入“自主可控”阶段。概念车A级纯电轿车被视为设计风向标,瞄准年轻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

3. 合作升级:中德共创的新高度

近期中国一汽与大众集团的战略协议,明确了2030年前推出超20款新车的规划。双方在智能电动领域的协同,或将成为合资模式突破的关键。

长期主义:卷品质而非价格

一汽-大众的转型逻辑,始终围绕“品质”与“安全”展开:

制造标准:四大核心工艺与超国标测试(如45周8000公里烂路试验);

服务升级:推出“匠·心服务”与“双终身质保”,覆盖燃油SUV全系;

安全承诺:联合中汽中心推进“珠穆朗玛计划”,共创新能源安全标杆。

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中,一汽-大众选择“卷品质”实为差异化竞争的高明策略。但其新能源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仍需验证,尤其是面对新能源头部玩家的围堵。

智能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战役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智能化和本土化两大趋势::L3级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座舱交互成为用户体验核心;外资品牌必须深度参与中国供应链与技术生态,否则难逃边缘化。

一汽-大众的智慧座舱与CMP平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响应。但其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德系品质的同时,实现技术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2025年,一汽-大众计划推出全新速腾、揽巡等燃油车型,并同步推进智驾2.0升级,实现“燃油车智驾平权”。这种“油电混共进”策略,短期内可稳住基盘用户,长期则需依靠新能源车型的爆发。

结语:一汽-大众的转型,是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生存战的缩影。其技术储备与体系能力仍具优势,但能否将“长期主义”转化为市场胜势,谈2025年生死存亡有点过激,但必将是关键验证期。

single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