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自主品牌困局:堂堂大国企为何难造“爆款”?

作为中国车企的“一哥”,上汽集团曾凭借合资品牌稳坐销量王座,但其自主品牌却始终难逃“扶不起的阿斗”命运。荣威、MG、飞凡、智己四大品牌,或定位模糊,或内耗严重,或技术乏力,最终集体陷入“高开低走”的怪圈。究其根源,这场败局折射出的不仅是国企转型的阵痛,更是传统车企在新赛道上的战略迷失。

一、品牌战略:从“多子多福”到“同室操戈”

上汽对自主品牌的布局充满矛盾:一方面试图通过多品牌覆盖全市场,另一方面却陷入内部资源争夺的泥潭。

荣威与MG的内耗:收购MG后,上汽将其与荣威定位为“双子星”,但两者核心技术均依赖上汽自主研发,产品线高度重叠。例如,荣威i5与MG5价格区间几乎一致,导致“左右互搏”。

飞凡与智己的定位重叠:飞凡主攻20-40万元市场,智己定位30-50万元,但实际产品如飞凡R7(30.25万起)与智己LS6(22.99万起)价格带交叉,甚至出现“嫡庶之争”——智己因背靠阿里、张江高科等资本更受集团重视,而飞凡则因销量低迷面临裁员整合。

频繁更名削弱品牌认知:飞凡从荣威R标独立后,三年内三次改名,用户对其“换壳荣威”的刻板印象难以消除,品牌高端化沦为空中楼阁。

上汽自主品牌困局:堂堂大国企为何难造“爆款”?-有驾

二、技术困局:合资依赖症下的“空心化”

上汽长期依赖合资品牌输血,导致自主板块技术储备薄弱,新能源转型步履蹒跚。

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尽管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但三电系统、智驾方案仍依赖外部供应商。例如飞凡ER6因电池管理技术不足,续航虚标遭用户集体维权。

研发投入“重合资轻自主”:2024年上汽净利润暴跌90%至15亿,但合资品牌利润占比仍超70%,有限的研发资金优先流向智己等“嫡系”,MG等品牌新能源车型缺乏竞争力。

固态电池“画饼充饥”:上汽宣称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但当前主力车型仍依赖宁德时代,技术突破滞后于比亚迪等对手。

上汽自主品牌困局:堂堂大国企为何难造“爆款”?-有驾

三、市场突围:错失窗口期的代价

在新能源赛道的黄金窗口期,上汽自主品牌因决策迟缓错失机遇。

错判用户需求:飞凡F7主打“智能豪华”,却因智驾功能落后、车机卡顿被诟病;MG执着于“英伦运动”标签,忽视国内用户对性价比的需求,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口碑在新赛道失效。

渠道与营销脱节:智己LS7上市时盲目对标蔚来,但缺乏换电网络和用户社区运营;飞凡曾签约周杰伦代言,却因品牌认知度低,广告投入收效甚微。

价格战中的被动:2023年比亚迪掀起“油电同价”浪潮,上汽却因成本控制不力,飞凡R7降价后仍难敌极氪001、小鹏G6的性价比攻势。

上汽自主品牌困局:堂堂大国企为何难造“爆款”?-有驾

四、国企基因:体制枷锁与创新悖论

上汽的国企背景既是资源保障,也是创新枷锁。

决策链条冗长:从产品规划到市场响应,层层审批导致效率低下。例如智己L7从发布到交付耗时两年,错过高端电动车市场红利期。

人才机制僵化:飞凡CEO吴冰兼任乘用车总经理,精力分散;智驾团队频繁裁员,技术骨干流失。

考核导向短期化:销量压力下,荣威、MG被迫以价换量,品牌价值持续走低,形成“低端锁定”恶性循环。

最后我想说:大象转身需要“断腕”勇气

上汽自主品牌的困局,本质是传统车企在电气化浪潮下的缩影:既想守住燃油车时代的利润基本盘,又难舍新赛道的发展野心。要破局,需彻底摒弃“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旧思维,集中资源打造一个技术自主、定位清晰的高端品牌;同时重构研发体系与激励机制,让“国企航母”真正具备与新势力贴身肉搏的敏捷性。否则,当合资品牌光环褪去,上汽恐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