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嗝屁五年没审的奥迪A4L,撂地儿价五千,居然被人吭哧吭哧地抬到了三万九千二,还招来了三十七位看客争相竞逐。说实话,看到这出戏,我脑门子上直接冒出了仨问号:这届网友,脑回路忒清奇了吧?
一辆车,都瘫痪五年了,眼瞅着就要进“报废场”了,咋还这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拱?难不成真信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套,觉得就算是个半截入土的奥迪,也比二八大杠体面?
猫腻肯定不止这么点。拍卖公告上明晃晃地写着:手续可补,还能挪窝(过户)。这就跟开“惊喜包”似的,砸进去几万块,赌一把能开出个合法上路的奥迪,这刺激劲儿,谁顶得住?毕竟,谁心里还没揣着个“低买高卖”的美梦呢?
可话说回来,掏三万九千二买这么一辆“老弱病残”的车,真能回本吗?咱们得盘算盘算。先不说补手续要花多少大洋,光是上线体检这一关,就够呛。停摆五年,车况指定好不了,修修补补又是个无底洞。就算最后侥幸过了关,开不了几年,还是得拉去“火化”。这么一扒拉,这买卖,怎么看都像在钢丝上玩杂耍。
那为啥还有这么多人敢玩心跳呢?这里头,八成掺和着一些更深的水。
有人撇嘴说,这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缩影。搁以前,努努力还能整一辆崭新的代步车,现在只能委曲求全,瞅瞅二手货,甚至报废车。这话,不能说没道理。毕竟,现在钱难挣,大家都捂紧了荷包。
但我觉得,更要紧的原因,恐怕是“信息鸿沟”太宽了。很多人对车辆的报废章程、年检门道压根儿不熟,只认得“奥迪”这个牌子,就觉得天上掉了馅饼。说穿了,就是让“捡漏”的妄念迷了心窍。
再加上,法拍车这层镀金的外衣,也给这辆车平添了几分神秘。不少人觉得,法拍车都是“盖过章”的,手续肯定没问题,风险系数也相对较低。可事实上,法拍车这条道道,也是暗礁丛生,稍不留神,就得栽跟头。
与大众的印象相悖,法拍车虽有法院撑腰,却并非金钟罩铁布衫。车辆的真实底细、过户的难易程度,都潜藏着巨大的变数。法院只管吆喝拍卖,可不负责善后,后续的修理、过户,都得自己掂量。
再退一步说,就算手续齐了,这车真能撒欢儿跑吗?别忘了,现在很多城市都对老旧车辆有禁令,比如限行、强制报废等等。砸了这么多银子,结果只能在犄角旮旯溜达溜达,甚至只能当个铁疙瘩摆着,那可就赔到姥姥家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琢磨着拆零件。奥迪A4L的零碎儿,还是能卖几个子儿的。可问题是,拆车也是个技术活,还得有地儿、有家伙事儿。没两把刷子,拆下来的零件,很可能砸在自己手里。
所以说,花近四万块买一辆要报废的奥迪A4L,到底是不是冤大头?我觉得,这事儿,真没法一锤定音。对于懂行、路子野的人来说,或许能从中捞点油水。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还是三思而后行。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把问题归咎于“贪图小利”时,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出了问题?信息壁垒、监管滞后、消费观的跑偏,都可能催生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
这事儿,也给咱敲了个警钟。在追逐“物美价廉”的同时,更得擦亮双眼,多做功课,免得被一些花里胡哨的“诱饵”给晃花了眼。说到底,天上掉馅饼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要想过好日子,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