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硝烟弥漫,不少人感觉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困难重重,可与此同时,国内大街小巷却跑着众多外国品牌汽车,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
贸易战下,新能源汽车出口确实遭遇诸多阻碍。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不仅排斥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还将新能源电动车关税税率大幅提高,最高达100%,试图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拒之门外。
欧盟也对我国电动汽车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表决通过加征7.8% - 35.3%反补贴税的提案,这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 。
除欧美外,巴西等国也计划提高电动汽车进口关税,全球主要国家集体加强新能源汽车进口保护,让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各种市场限制和加征关税等风险,出口之路愈发艰难。
然而,国内满大街外国品牌汽车也有其复杂成因。一方面,消费者观念转变需要过程。长期以来,外国汽车品牌凭借先进技术、成熟工艺和悠久历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品质形象,即便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部分消费者仍倾向于选择外国品牌。像特斯拉,以其自动驾驶技术和时尚外观,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在国内市场布局早,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完善,消费者购车、维修保养更加便捷,这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信任和选择意愿。
尽管出口困难,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在逆境中展现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长8.2%,全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44.1万辆,同比增长43.9%。比亚迪一季度出口达21.4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不少车企加快海外布局,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
未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完善海外销售与服务网络,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贸易战困境,扩大出口规模。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凭借性价比、智能化等优势,也将逐步提升市场份额,改变外国品牌主导的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