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

理想汽车最新发布的自研电机,本应是技术实力的证明,为何反而引发质疑?这事儿还得从一条社交媒体动态说起。

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有驾

几天前,一位理想汽车高管在微博上感慨:“我们连电机里的碳化硅都是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结果还有人问生产线是不是自研的。难道生产线不是自研的,这台电机就不算自研了吗?”这话里带着几分无奈,也直接捅破了行业内的一层窗户纸——技术研发的成果,到底怎么才算“真材实料”?

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有驾

自研电机背后的“硬核”技术

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有驾

这次理想发布的碳化硅(SiC)电机,确实有两把刷子。碳化硅是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用它制造的电机能效更高、体积更小,还能让电动车充电更快、续航更长。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电机像普通灯泡,费电还容易发热;而碳化硅电机更像是LED灯,既省电又耐用。理想汽车为了搞定这项技术,不仅自研了核心模块,还在苏州建了半导体生产线,从材料到组装全链条把控。用他们的话说:“连一颗螺丝钉都是自己拧的。”

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有驾

但问题来了:明明技术摆在那儿,为什么还有人质疑?

理想自研电机刚发布便遭质疑?-有驾

质疑声从哪儿来?

有网友调侃:“理想这是不会起名字吃了亏!”原来,理想高管在吐槽时提到一个现象:某些车企把供应商的电池、底盘拿过来,套上“山海经”“北欧神话”之类的名字,就摇身一变成了“自研黑科技”。比如某品牌给底盘取名“龙腾底盘”,给电池取名“玄武电池”,听起来霸气十足,但核心技术是不是自己的?用户可能根本分不清。

反观理想,他们的技术命名直接得很——“魔毯空气悬挂”“碳化硅电机”,名字直白到甚至被吐槽“太土”。结果,老老实实搞研发的,反而被质疑“不够创新”;擅长包装的,却轻松赢得关注。这就像两家餐馆,一家挂出“自家农场特供有机菜”,另一家直接端上“天山雪莲炖神户牛肉”,后者名字唬人,但菜是不是真材实料,只有吃过才知道。

用户到底在乎什么?

面对质疑,理想高管干脆摆出了用户视角:“买车的人关心的是安全、安静、坐着舒服,谁会在意电机是不是自研?”这话糙理不糙。就像普通人用手机,只会看拍照清不清晰、电池耐不耐用,不会深究芯片是台积电还是三星代工的。

但问题又绕回来了:如果技术全靠供应商,车企和“组装厂”有什么区别?理想汽车显然不想走这条路。他们坚持自研的核心逻辑很简单——自己掌握技术,才能把控品质。比如这次发布的电机,因为用了自研的碳化硅模块,整车能耗降低了5%,充电速度提升了20%。这些数据对用户来说,可比“神话名字”实在多了。

行业现象:起名大赛还是技术竞赛?

理想高管的吐槽,无意中掀开了行业的“起名内卷”。华为最近发布的“途灵龙行平台”“天使座安全系统”,名字确实让人浮想联翩;某新势力品牌的“星舰电池”“宙斯底盘”,更是直接把科幻片搬进了发布会。这些命名套路,本质上是给技术贴标签,方便传播和记忆。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名字越玄乎,用户越容易怀疑——“这技术到底有没有那么神?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命名反而更“老实”。比如丰田的混动系统直接叫“THS”,宝马的电机技术叫“eDrive”。名字普通,但用户一听就知道是核心技术。理想汽车的选择更接近后者,但也因此吃了“不会营销”的亏。

技术研发的长期价值

抛开争议,理想汽车在自研上的投入值得肯定。六年前,他们靠增程式电动车打开市场;如今转型纯电,又押注碳化硅这类“未来材料”。这种策略的风险不小——自研生产线投入大、周期长,远不如直接采购供应商方案省事。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旦技术成熟,就能形成护城河。

举个例子,特斯拉早年自研电池和芯片,被嘲讽“烧钱”“不务正业”,但现在它的电池成本比同行低30%,自动驾驶芯片性能碾压对手。理想汽车显然想复制这条路径。这次发布的电机如果真能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

结语

说到底,技术命名只是锦上添花,真实力才是硬道理。车企可以靠“山海经”名字赚一波眼球,但用户最终买的不是故事,而是安全、续航和体验。理想汽车的电机争议,恰恰给行业提了个醒:少点套路,多点研发,把功夫花在用户看得见的地方,或许才是长久之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