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碰上过这种抓马的状况:才提的新车,恨不得一天盘它八百遍,伺候保养更是掐着表,唯恐委屈了这位“新晋小主”。结果嘞?几年下来,车是越发娇气包附体,三天两头闹点幺蛾子,反倒不如那些“糙养”的朋友的车省心抗造。这事儿,简直让人血压飙升!
小区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隔壁老王,刚退下来,咬咬牙入了辆奥迪A6L,那叫一个金贵。4S店但凡支个声儿,他立马屁颠屁颠跑去,机油恨不得用顶配版的,保养周期更是缩短到恨不能一天一做。可开了还没满五年,发动机就开始上演“机油大胃王”的戏码,修了几茬儿都没彻底摆平。你再瞅瞅楼下老李,开了十多年的老普桑,除了按时换换易损件,啥也没折腾,到现在还跟小伙子似的精神抖擞。
这到底是中了什么邪?难不成是对车太上心,反倒适得其反,把它给娇惯坏了?
4S店的sales肯定有一套说辞。他们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保养是刚需,为了保障车辆的性能和行车平安。错过了保养时间,轻则影响驾乘体验,重则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But,他们这番说辞,有几分真心实意,又有几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套路”呢?
从4S店的立场考量,他们巴不得你天天来做保养。毕竟,这可是他们主要的营收渠道之一。而且,4S店的业绩考核,也往往和保养频次以及金额挂钩。换句话说,他们有原动力忽悠你多砸钱。
然而,车企的工程师们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精心炮制保养手册,是基于车辆的实际工况和使用场景,历经严谨测试和多方验证的。照理说,严格遵循手册上的指示进行保养,按部就班,应该八九不离十。
无奈的是,现实往往比纸上谈兵要复杂得多。
时下,很多人一年也跑不了几千公里,甚或几个月都让爱车在车库里望穿秋水。这种情况下,还硬着头皮按照5000公里或者半年一保的频率,就有点“用力过猛”了。你琢磨琢磨,机油搁久了会氧化变质,刹车盘会锈迹斑斑,轮胎会局部变形。你一味地砸钱更换机油,却对这些细节视而不见,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
还有更具讽刺意味的。有些4S店,为了榨取更多油水,会怂恿你做一些“深度SPA”级的保养项目,诸如清洗节气门、更替火花塞等等。But,这些所谓的“进阶项目”,真的有必要上马吗?
一位在汽修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友曾私下里爆料,某些“深度保养”项目,反而会对车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过于频繁地清洗节气门,反而会加速节气门的积碳速度。舍得花大价钱用全合成机油固然是好事,但三个月一换,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在二手车交易市场里听来的真实案例。两台同年份的雅阁,一台每月狂奔两千公里,严格按照手册保养;另一台一年下来也就能跑三千公里,但被4S店忽悠着做了各种“高端定制养护”。结果,后者的发动机工况反而远逊于前者,车子的残余价值还缩水了整整两万块。
你说,这冤从何来?
说白了,车这玩意儿,跟人一样,也讲究一个“适度”原则。该出手时要出手,但绝不能矫枉过正。就好比人一样,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但过度操劳反而会透支健康。
真正谙熟汽车之道的老司机,往往会结合自身用车情况,灵活调整保养周期。比如,年里程低于5000公里的,完全可以将保养间隔延长到1.5倍。如果闲置超过三个月,务必先仔仔细细检查一遍车况再尝试启动。
谨记,车是代步工具,不是需要供奉的祖宗。别把它当成琉璃娃娃一样捧在手心,束之高阁,让它在车库里享受ICU级别的“特殊关照”。偶尔把它拉出去溜溜弯,让它尽情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物尽其用,不负韶华。
与大众的普遍认知相悖,车并不是越悉心呵护就越好。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汽车视作需要精心呵护的珍宝时,是否忽略了它们本质上也是需要适度“活动筋骨”的精密机器?
归根结底,过度保养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对于汽车养护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对于4S店销售人员的过度信任。希望这篇,能让你对汽车保养有一个更加冷静客观的认识,擦亮双眼,别再被那些精心设计的“保养陷阱”给套路了。毕竟,咱辛辛苦苦挣来的银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