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二手车前,查询出险及维保记录,是保障买家权益、规避潜在风险的重要举措。出险记录揭示车辆是否经历过重大事故、水淹或火烧,帮助买家判断车况;维保记录则呈现车辆保养的详细情况,包括更换配件与维修项目,为买家提供理性购车决策的依据。怎么判断二手车是事故车和泡水车?知道这四招,车况清晰又明白!
一、第三方车辆信息查询平台
目前,查询车况比较方便的是借助第三方车辆信息查询平台,比如:“万车明鉴”微信小程序或者公众号,用户只需输入车辆的VIN码(车辆识别码)或上传行驶证照片,即可获取相关报告。
(万车明鉴,提供车辆事故出险记录、维修保养记录,交强险电子保单、商业险详情、车辆抵押状态、车五项、新能源电池报告等各项车辆信息查询服务。)
二、通过保险公司查询
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与车辆此前投保的保险公司取得联系。然而,鉴于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个人往往很难直接获取到此类信息,除非本人就是车主,或是已经获得了车主的明确许可。
三、当地车管所:
部分地区车管所也提供车辆历史记录查询服务,可以前往咨询或通过其官方网站查询。
四、4S店及维修厂
倘若车辆一直选择在同一家4S店或者维修厂进行保养和维修,那么这些服务机构大概率会留存该车辆的维修历史记录。
养车小常识:
碰撞车修复后哪些部位容易生锈?
碰撞车修复后,若防锈处理不当,以下部位极易成为生锈“重灾区”,需重点检查:
一、钣金修复部位
焊接点原因:碰撞后需焊接加固,焊接处金属表面涂层被破坏,若未及时防锈处理,易氧化生锈。常见位置:车架纵梁、A/B/C柱、门槛梁等焊接点。
钣金凹陷修复处原因:修复时需打磨、拉伸金属,破坏原厂防锈涂层,若未重新涂防锈漆,易受潮生锈。案例:车门凹陷修复后,边缘未涂防锈漆,半年后出现红褐色锈斑。
二、切割更换部位
切割接口原因:切割后金属边缘裸露,若未做防锈处理,雨水、盐分易侵入导致生锈。常见位置:前后翼子板、车门、后尾箱盖等切割接口。
新件与旧件连接处原因:新件与原车金属连接处缝隙易积水,形成“锈蚀温床”。案例:后翼子板切割更换后,连接处缝隙未密封,1年后出现锈穿。
三、防锈涂层破坏部位
底盘原因:碰撞可能损伤底盘护板或防锈涂层,导致底盘金属直接暴露。检测方法:用内窥镜查看底盘锈蚀情况,或检查排气管附近是否有锈水滴落。
轮拱内衬原因:轮拱内衬易被碰撞撕裂,导致泥土、水分直接接触金属,加速生锈。案例:轮拱内衬破损后,雨水积聚,半年内轮拱内金属生锈。
四、密封胶条破损部位
车门密封条原因:碰撞导致密封条变形或破损,雨水易渗入车门内部,腐蚀金属骨架。检测方法:按压车门边缘,若感觉松软或有水渍,可能为密封条失效。
后备箱密封条原因:后备箱盖变形或密封条老化,导致雨水渗入后备箱内部,腐蚀金属部件。案例:后备箱盖修复后未调整密封条,1年后后备箱内金属部件生锈。
五、排水孔堵塞部位
车门排水孔原因:碰撞可能导致车门排水孔堵塞,雨水无法排出,积聚在车门内部导致生锈。检测方法:用细铁丝疏通排水孔,或观察车门底部是否有积水。
天窗排水孔原因:天窗密封条破损或排水孔堵塞,导致雨水渗入A柱或车顶内部,腐蚀金属。案例:天窗排水孔堵塞后,雨水渗入A柱,导致A柱内部生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