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车祸,在车企的海洋中不过是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给大家讲个老故事。听完你可能觉得后背发凉——原来人命在资本眼里,不过是一道数学题。
1970年,福特造了一款叫“pinto”的小车,售价才2000美元,便宜又好开,火遍全美。
但它的油箱有个致命缺陷:一追尾就爆炸起火。
福特工程师早就发现了问题,加装一块11美元的防护板就能解决,但高层算了笔账:召回1250万辆车要花1.375亿美元,而如果放任不管,最多赔180条人命(每条20万)、180人烧伤(每人6.7万)和2100辆烧毁的车,总成本不到5000万。
资本家一拍大腿:“这买卖划算!”
结果呢?pinto车烧死了几百人,烧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受害者家属把福特告上法庭,法官看到那份“人命成本核算表”时气得发抖:“你们把命当菜市场猪肉秤吗?”
福特最后赔得倾家荡产,品牌臭了半个世纪,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平托案”。
这一幕,和今天的电池安全何其相似?
最近国家为啥狠抓电池防护标准?
因为有些车企学起了福特的老套路:电池热管理系统明明能做得更安全,但为了省成本,偷偷砍配置。
碰撞后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早就能实现,可资本家一掐算——加装防护的钱比赔人命还贵,干脆赌一把。
三条历史教训,希望每个车主都得知道: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送命题
福特把180条人命换算成3600万赔偿金,但法庭最终罚了它上亿美元,品牌信誉更是无价。
用户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一旦出事,再多的钱也买不回信任。
隐瞒比缺陷更致命
福特拖了8年才召回,期间用尽手段游说政府别管安全标准。现在的车企也一样:电池隐患被曝前,总有工程师的警告被财务部压下去。
等烧了几辆车再道歉?晚了!
别让会计决定工程师的底线
pinto案最荒诞的,是让搞成本核算的人拍板安全设计。
工程师想加块钢板,财务却说“11美元太贵”——这就像让厨子用发霉面粉,还怪客人拉肚子。
当年福特老板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最后赔掉的是整个公司的未来。今天的车企老板们,真该把pinto案的赔偿单裱起来:你的电池包里,藏着要钱还是要命的算术题吗?
记住啊,普通人买车就图个平安。安全这事儿,少一分算计,多十分良心。毕竟谁也不想成为资本家账本上,那个被标价20万的“小数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