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有多大,下手就有多狠,这就叫强制淘汰,未来一大批车企真的要死掉了。
没有一项规定和措施是凭空而来。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一系列规定即将实施,显然是按照步骤和计划梯次推进,有时候些许的试探也在为落地实施吹风。对消费者而言可以看作利好,而对某些企业来说是绝对的利空。
市场准入标准正在收紧,政策面更趋向于集中精力办大事儿。中国工业化规模和实力,正在重塑目前的产业结构,整体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而作为汽车这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来说,已经成为制造业的脊梁。
最近号称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标准出台,并将在2026年7月1日开始实施,许多论调认为新能源车的冬天即将来临。目前,国内所有电池生产商,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现有很多产品无法达标。难道,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就成了一个笑话?
那燃油车是不是王者归来了?其实,他们比新能源车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将遵守一样难度的淘汰机制,而且这回从宏观层面来一次明明白白的一箭双雕。
行业共识,中国出台了全球针对排放和油耗最严格的规定。最近各个车企都在争先恐后地推出混动车型,因为不上不行,为什么2025年新车扎堆上市,因为大家都在争取最后的机会,随着补贴的退坡甚至取消,随着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即将实施,车企们别无选择,从宏观层面这就叫政策驱动,从微观层面促进企业资源重组或者能力重构。
这次电池新规也是一样,明显倒逼各家新能源企业和传统制造业投入更多精力开发新技术和新材料,让那些没技术没规模骗补贴的“混子”尽快淘汰出局。而有些车企确实提前布局,走在了政策的前面,用超国标的标准来完善三电系统。要说比亚迪、吉利、宁德时代没有提前布局,那一定低估了这些企业的战略,他们仅仅是在等待时机而已,或者在成本核算与产线升级层面将适时推进。
此次动力电池新规,其实早有规定,对于应试测评来说,大概率不会引发新能源车危机。而这次在测试结果方面的表达得更明确清晰,不管事故还是充电时,电池遭受到国标标准的冲击或者充放电压力时,电池都不能起火爆炸。对于消费者安全的考量给予进一步强调。
其实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经过国标审核,市面上主流新能源制造商,大概率都已经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些踩着国标或者不具备升级能力的企业,必然会遭受打击,直至被淘汰,显露了管理层希望所谓落后产能出局的愿景。
政策驱动没有缓冲余地,你不是在舒适区里吗,我偏偏给你赶出去。所以,小厂的和杂牌的新能源车,大家千万别贪便宜,说不定哪天跑路失联。奉劝各位,要买一定的买有规模有技术的品牌,他们至少还能负责到底,他们至少还有升级空间。
一度有论调认为,新能源车不确定性这么大,是不是可以去买燃油车规避风险。其实,杂牌燃油车也即将倒闭一大批。
工信部一个关于新燃油车法规草案,预计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它规定小型车和紧凑车型,百公里油耗不能高于2.57升,现在最省油的卡罗拉和轩逸都达不到;
中型车和紧凑型SUV以及大型轿车,百公里油耗不能高于3.3升,诸如宝马5系这类车型目前能达到这个标准吗?
其实最尴尬的是大型车,不管是SUV还是MPV,乃至一些豪华品牌的大型车,规定油耗要在百公里4.7升以内,这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吗?林肯、陆巡、大G、路虎等这种车,他们有可能达标吗?
所以,面对新规,他们必须新能源化,必须要搭载电池,而电池又面临明年实施的新规,还是一样的考验,一样的成本压力,一样的难上加难啊!
也许这是一套组合拳,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重新立规矩,适应不了的,那就再见吧!反正国内的供应链,肯定能解决,有这个自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