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口碑“封神”的作品往往也带着强力后劲,辛爽作品《漫长的季节》完结多日,关于剧情与角色的讨论至今仍居高不下,悬疑粉的狂欢仍旧继续。
大结局解答了跨越20年的碎尸案谜题,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不少开放性问题,比如丽茹是否爱过龚彪、傅卫军是否清楚殷红本性等等。
每个角色的底色似乎都有清晰呈现,却也同样留给了观众脑洞空间,但客观来说,仔细观察《漫长的季节》大结局雪天回忆细节,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有答案。
王师傅的遗憾
弄清大儿子死亡真相的王响只留下了一句话“这个秋天真长啊”,紧接着便是雪花飘落,预示着雪洗去一切血色回忆,埋葬凋零的秋,迎来新生的春。
在雪花飘落之时,王响回忆的过往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那天他提着简易袋去上班,妻儿在楼上与他告别,一家三口整整齐齐、其乐融融。
可以想象,全家人都在的日子,是王响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但仔细回顾前期的剧情,你会发现这个片段在王响曾经的生活里,发生的概率并不大。
他和妻子的感情比较内敛,老两口表面活得乐观其实一直为柴米油盐发愁,王响的笑容几乎都是同事之间侃大山才存在,王妻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辛苦。
大儿子王阳与父亲王响之间,更难见到外露的亲情表达,两父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剑拔弩张的状态,明明都爱着对方,却总是嘴硬想维持高冷严父模样。
所以,回忆里一家三口的温馨告别日常,大概率是王响幻想出来的。
这映射了王响内心最大的遗憾。
没能在家人都在的时候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爱与重视,误以为将自己坚持的“守护”强加给对方便是“为家人好”,造就了隔阂,为悲剧埋下隐患。
如果王响当时能站在王阳的角度去理解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并加以引导,他对儿子的遭遇,不会那么“陌生”,当重创来临之前,王阳也不会自认“最倒霉的人”。
沈墨是王阳悲剧的索引,但角色的人生底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强势亲情造就的。
过于强势的亲子关系,让王阳习惯性隐瞒自己遇到的困难,也让王响对儿子的个人生活、愿望非常陌生,这份隔阂,可能才是人物前期心结难解的真正根源。
黄丽茹的选择
龚彪的去世收割了观众的眼泪,剧情对人物爱情故事的回叙,也让不少观众替他觉得意难平,黄丽茹怀了情夫的孩子才选择与他在一起,欺负老实人?
中年与合作伙伴疑似暧昧,并与失意丈夫离婚的黄丽茹,又真的爱过龚彪吗?
黄丽茹关于雪天的回忆,给了答案。
雪天回忆里的镜头,都是每个角色人生最重要决定时刻或最幸福的片段,黄丽茹的闪回片段是她主动找龚彪定情的那天,当时,她在大雪中露出幸福表情。
显然,对于和厂分手并与龚彪在一起这个选择,黄丽茹是真心期待的,而不是不少观众以为的找“接盘侠”,这一点她甩不了锅。
但黄丽茹最大的失误是她过于急切与龚彪确定关系,导致大众觉得她选择对方纯粹是为了找一个接盘老实人,但事实上,黄丽茹当时并没有什么“盘”让龚彪接。
和厂长关系曝光失去了名声……可她前期的名声已经很糟糕,黄丽茹根本将名声当回事。
怀了情夫的孩子……但从谈话可以看出她早就与厂长提出分手,反而是对方因为她怀孕纠缠不休,而黄丽茹的态度是坚决不会生下这个孩子。
彼时厂长尚未下台,双方又在同一个生活圈,不存在黄丽茹故意撒谎骗对方或发现对方倒台紧急甩人的情况,显然,她坚持分手,纯粹是意识到厂长不值得选。
龚彪于她,是想要抓住并保有期待一份真心,从黄丽茹与龚彪中年时期的相处中,观众也能发现丽茹对婚姻的付出比龚彪更用心。
而龚彪,当他在雪天带着丽茹送的围巾走下去时,明显要守护这份起点并不完美的关系。
导致两人婚姻悲剧的关键,也许并不是狗血的历史,而是眼前的柴米油盐。
一个想要努力抓住当下把生活过得更好的妻子,与一个已经选择躺平的丈夫,两人之间的生活追求与态度早已渐行渐远,疲惫压垮了曾经两个人都想要好好经营的婚姻。
年轻人会觉得“狗血”是婚姻的最大杀手,每一段失败的感情都伴随着背叛或尖锐矛盾,但很多时候,失败的婚姻,往往是一点点积压起来的失望。
沈墨的犹豫
虽然沈墨已经揭秘王阳是因救她而死,仍旧有观众怀疑是导演临时改了结局,或者沈墨撒谎,但这份猜测,并不如当下的结局经得起推敲。
一方面,杀王阳不符合沈墨的犯罪习惯。
七话前面便多次分析过沈墨的作案规律,她波及的所有案件,几乎都是以“自保”为前提,过程中失控,而杀害王阳,对她只有害,完全无自保意义。
另一方面,“谋杀”王阳的客观条件不足。
法医报告显示王阳死于溺亡,无他人作案痕迹,这便排除了沈墨电死王阳后将他抛入河中的猜测,因为电击痕迹很容易被检验出来。
如果是沈墨将王阳推入水中,这个作案手段又过于低智,毕竟,她很清楚王阳会游泳,这么做,不仅杀不死王阳,反而会让对方失望而放弃包庇她。
有这两个客观条件在,基本便能排除沈墨杀害王阳的嫌疑。
雪天回忆片段中,编剧亦暗示了沈墨在王阳死后的心路历程,她在案发地一直等到王阳遗体被发现,这便代表当时沈墨在王阳死后仍旧没太多求生欲望。
但当阳光照向她时,沈墨仍旧选择了活下去,背负着弟弟和男友的牺牲活下去。
如果说最初沈墨杀人是为了“重新活一回”,那么后来她隐姓埋名活着,更多是因为她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为了已付出的代价而活着。
中年沈墨的生活状态便是最好的证明。
没有家庭,没有交际圈,用别人的身份活在偏僻的小城市,为了这样的“新生活”牺牲那么多值得吗?不值得,但她已经为了这个新生活牺牲了太多。
傅卫军的眼泪
全剧所有已逝角色中,观众对傅卫军的怜惜最多,他的曾经与姐姐很相似,生活给他开了太大玩笑,小小少年在夹缝中求生,早早的学会了暴力生存法则。
成年后好不容易见到了幸福的曙光,却又因为一个卑劣的港商改变了人生,最终选择替姐姐背锅死于狱中,这样的傅卫军,是观众无法不心疼的美好弟弟。
不过,观众对他也存在疑惑,傅卫军为什么不跟沈墨一起走,而是选择背锅?
当时港商汇票线索虽被警方察觉,却没有明确嫌疑人,三人组完全有时间跑路,他自首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可以提前揽责,让警方后续不会再怀疑王阳。
但为了让姐姐和男友一起走而牺牲自己,这个取舍合理吗?正常情况下,相依为命的亲弟弟和一个恋爱没多久的男朋友,大部分人都会更重视前者吧?
傅卫军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沈墨心中的地位比王阳更高,可他仍旧坚持让姐姐带着爱情走,而不是带着亲情走,这个选择,或许与他没来得及开启的爱情有关。
雪天回忆中,傅卫军的镜头是握着殷红的发卡痛哭。
这是所有角色闪回镜头里唯二的痛苦记忆,看到这里,相信观众也明白了,沈墨并不清楚弟弟对殷红的感情,便没有告诉他殷红的真面目。
站在沈墨视角,杀殷红是因为她握有自己与港商接触的把柄并加以威胁,是源于对方的恶,干脆灭口并冒用身份,为自己的逃跑降一重风险,加一重保险。
站在傅卫军视角,是他的姐姐为了“新生活”杀死了一个“无辜”女孩,这个女孩还是他正在爱着的人,角色此时遭遇的情感冲击可想而知。
傅卫军放弃余生,是为了他想守护一生的姐姐,但这中间,或许也存在他面对“新生活”戛然而止后的痛苦影响,也许,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不可能好起来。
李巧云的回忆
大结局所有角色的闪回镜头里,七话最意外的其实是李巧云的闪回片段,代表她人生最幸福或者最重要的回忆,居然是丈夫带孩子接她下班。
不是从工厂下班,而是从歌舞厅下班。
这原本是她人生中最不堪的记忆,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治病,她放弃尊严的那段人生,一段她不愿意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再重提的人生。
可这段记忆,却是角色人生重要片段,很讽刺,却也很真实,因为此时她愿意忍着眼泪唱小星星的孩子还在,她为之拼搏过,她努力在黑暗的人生中挣扎过。
个人觉得,李巧云应该是全剧里对“向前走,别回头”贯彻最透彻的角色。
李巧云曾经为家庭贡献一切,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过爱的人,但儿子去世后,她的丈夫却是“失踪”的,这一点设计很耐人寻味。
但经历风雨坎坷,晚年的她仍旧珍惜,勇敢追求爱情,她与李响的过往殊途同归,可她比李响更早懂得“向前走”的意义,是个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角色。
不同角色的闪回片段,透露了不同的信息点,这些信息点结合在一起,能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他们,看到更饱满的《漫长的季节》,并为之继续心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