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上海市与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沪举行。仪式上,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金山区政府与丰田中国签署合作备忘录,金山区新金山发展公司与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投资服务协议,标志着由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区正式落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财富Plus网友:佛飞
雷克萨斯是目前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销量还不错的纯进口品牌了。根据易车榜日前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进口车销量Top20榜单。雷克萨斯ES为进口车销冠,旗下还有5款车型上榜,RX和NX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名。
这个消息不仅意味着传闻多年的雷克萨斯国产化正式落地,也是雷克萨斯在电动化转型中的重大举动。从更宏观层面,也意味着外资仍然坚定看好中国的汽车市场。
从消费者的角度,雷克萨斯的落地意味着会有更优惠的价格,更适配中国市场的车型。雷克萨斯的汽车一向以稳定和豪华著称,但消费者对其性能也多有诟病,很多人认为ES系列20多万的售价,加速性能还比不上国产10万元的纯电汽车,这也许是雷克萨斯需要改变的地方。
财富Plus网友:柏文喜
雷克萨斯国产化:一场迟到的觉醒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博弈
2025年4月22日,上海市与丰田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在上海金山区的独资项目尘埃落定。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国产化传闻,更成为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转型的里程碑。从进口车销冠到独资建厂,从燃油车时代的“公路闪电”到电动化浪潮下的破局者,雷克萨斯的国产化之路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与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
一、国产化开启新篇章:战略布局与产业链整合
独资模式的选择与深意:雷克萨斯此次国产化选择独资建厂,打破了传统外资车企依赖合资模式的路径依赖,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个在中国实现100%独资的汽车项目。这一决策背后,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独立话语权的争夺。根据协议,新公司将专注于研发“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纯电动车”,并计划于2027年投产,初期年产能10万辆,总投资达146亿元。独资模式不仅规避了合资企业常见的利益博弈,更利于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例如智能化配置的本土适配与成本控制。
产业链的本土化融合: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成熟的汽车产业链成为项目落地的核心优势。金山区的产业集群覆盖电池材料、智能驾驶、氢能技术等领域,区内已有159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其中包括64家“专精特新”企业。丰田此前已在江苏常熟布局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并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展开技术合作。通过整合长三角的供应链资源,雷克萨斯有望实现“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协同效应,例如电池技术的本地化迭代与智能驾驶系统的快速落地。
政策红利与开放姿态:此次签约正值中国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节点。2022年中国取消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特斯拉的示范效应加速了外资独资项目的落地。上海金山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提供容缺审批、24小时服务专班等支持,推动项目从签约到拿地仅用半年时间。这一案例被视作中国向外资释放的积极信号——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全球背景下,中国仍以开放姿态吸引高端制造投资。
二、电动化转型:从被动到主动的觉醒
销量压力倒逼变革:尽管雷克萨斯在2025年一季度以ES车型2.5万辆的销量稳居进口车榜首,但其电动化转型的迟缓已显露危机。目前雷克萨斯在华销售的12款车型中仅有一款纯电车型(RZ),插混车型也仅占两款。相比之下,比亚迪、理想等本土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正快速蚕食豪华车市场份额。2024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仅微增0.3%,远低于其2019年22.7万辆的峰值。国产化项目的启动,本质上是丰田对“2035年雷克萨斯全面电动化”目标的被迫加速。
技术路径的颠覆性调整:新工厂将基于丰田e-TNGA架构开发纯电车型,搭载本土研发的“三电技术”与L2+级智能驾驶系统。这一战略与大众投资地平线、宝马联手长城开发电动平台形成鲜明对比:丰田选择以独资模式掌控核心技术,而非依赖外部合作。其背后逻辑在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度已能支撑独立研发——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到华为的智能座舱,本土供应链的性价比优势远超跨国车企的传统体系。
市场定位的双向突围:国产化后的雷克萨斯需在价格与品牌之间找到新平衡。进口时代ES系列30万级的售价常被诟病“动力平庸”,而国产化后成本下降或使其价格下探至25万元区间,直接与蔚来ET5、极氪001等本土高端电动车竞争。另一方面,雷克萨斯仍需维持“东方豪华”的品牌调性,例如通过免费保养服务、静谧性设计等差异化优势吸引保守型消费者。这种“高端化与性价比并行”的策略,或将重塑豪华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三、重塑市场格局:价格下探与竞争加剧
对进口车市场的冲击:雷克萨斯国产化后,其进口车型销量或将逐步收缩。以ES系列为例,国产化带来的价格优势可能分流部分进口需求,而RX、NX等SUV车型或继续以进口形式维持高端形象。这种“进口+国产”双线布局,与宝马X5国产后仍保留进口版本的策略类似,旨在最大化覆盖不同消费层级。
本土品牌的鲶鱼效应:雷克萨斯的加入将进一步激活新能源豪华车市场。目前该细分市场由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主导,但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iX3、奔驰EQ系列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雷克萨斯若能在2027年推出具备竞争力的纯电车型,或将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例如,其计划搭载的固态电池技术若实现量产,可能颠覆现有续航焦虑。但本土品牌在智能座舱、超快充网络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仍是外资车企难以逾越的壁垒。
外资车企的连锁反应:雷克萨斯的独资模式或成行业风向标。目前保时捷、林肯等品牌正面临国产化压力,而本田讴歌、英菲尼迪的失败案例表明,单纯依赖传统合资模式已难以为继。若雷克萨斯项目成功,可能推动更多外资豪华品牌以独资或技术合作形式加码中国,例如奥迪与智己的联合开发、凯迪拉克的奥特能平台本土化。
四、挑战与隐忧:品牌定位与智能化短板
性能与口碑的平衡难题:雷克萨斯长期以“稳定可靠”著称,但ES系列“零百加速10秒级”的性能短板在电动化时代被无限放大。国产电动车如比亚迪汉EV、小鹏P7等已实现5秒级加速,且售价不足20万元。若雷克萨斯无法在动力性能上突破,其“豪华感”溢价将难以维系。此外,智能化体验的保守性也是一大隐患——日系车企在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明显落后于华为、小鹏等本土企业。
独资模式的管理挑战:独资虽规避了合资矛盾,但也意味着丰田需独自承担市场风险。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得益于马斯克的强人决策与本土团队的灵活性,而丰田的官僚体系能否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尚存疑问。此外,如何协调日本总部的全球化标准与中国本土需求(例如数据安全法规),将成为管理层的长期课题。
碳中和目标的现实压力:根据协议,雷克萨斯项目需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意味着工厂建设需符合零碳标准,电池回收、氢能应用等环节也面临严苛要求。丰田虽在氢燃料领域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进程缓慢,如何将其与纯电路线协同发展,仍是待解之谜。
五、未来展望:协同效应与全球化样本
雷克萨斯国产化项目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标杆。若其能成功整合长三角产业链、吸纳本土人才、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或将成为跨国车企转型的教科书案例。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引资本”的范式升级——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与庞大的市场容量,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技术革命的策源地。
对于消费者而言,雷克萨斯的国产化不仅是价格下探的福音,更是技术升级的契机。当“公路闪电”换上电驱心脏,当东方美学邂逅智能科技,这场迟到的觉醒或将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而答案,终将在2027年第一台国产雷克萨斯电动车下线时揭晓。
财富Plus网友:张学峰
日本的电池技术已经迎头赶上,大有超越之势。雷克萨斯是丰田高端子品牌,以前称为“凌志”,强项是 SUV,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好的市场口碑。这次雷克萨斯进军电动车领域,想必会给大家带来惊喜。丰田汽车的混动技术是全球领先,能够充分利用燃油动力给电池充电,能量丢失少并且回收比率大,续航力得以增加。
未来丰田汽车仍然是全球主力汽车品牌,其竞争力会不断加强。日系燃油车也不会很快退出市场,随着日系电动车的崛起,日系有可能恢复其市场占有率。汽车市场的竞争性将越来越强,而消费者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福利。
《上海市与丰田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搜索下载“财富Plus”,最快看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