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汽车陷经营危机?月均销量不足700辆,内部:有员工已被强制休假一周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昱

大运集团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远航汽车,被曝遭遇经营危机。10月28日,远航汽车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所在部门的员工已被强制休假一周,并且没有通知复岗时间,待岗期间公司也没有提供工资和补偿。

当天,时代周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来到北京一家远航汽车的门店,店内销售工作仍正常开展。销售人员称,提车至少需要一个半月。当记者对提车周期较长表示担忧时,销售人员回复,“(品牌能经营多久)谁也不敢保证。之前有新势力车企被曝出现经营问题,后面通过融资缓过来。”

“远航品牌2022年创立,至今也才两年,但销量在大型豪华车这一细分市场还是很可观。”上述销售人员还表示。

图源:远航汽车官方微博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前9个月,远航汽车累计销量为5584辆,月均销售不足700辆,与主流新势力车企的月销量存在明显差距。

10月28日,时代周报记者拨打远航汽车官方400服务热线,接线人员并未回应公司经营问题,只透露公司经营状况不会影响车辆交付节奏。记者追问具体交车周期,接线人员回复:“具体情况要与销售人员沟通。”

“摩托大王”跨界高端新能源汽车

大运集团久负盛名。

该集团1987年诞生于山西运城,最初只销售摩托车。1999年,大运集团组件大阳摩托车,进入摩托制造领域。2005年,大运摩托面市,大运集团此后凭借“风驰天下,大运摩托”广告语风靡全国,知名度大增。顶峰时期,大运摩托年产超150万辆,位居全国前列。

大运集团并不满足于摩托车业务,2004年之后加快布局汽车产业。2004年、2009年、2010年,大运集团先后进入重卡、轻卡和中卡领域。大运集团此后又向新能源领域进军,2016年进入纯电动物流车市场,2021年大运新能源乘用车实现批量投产。

次年,远航汽车携4款首发车型两项成都车展。在推出远航汽车之前,大运集团已在乘用车领域发布小型纯电SUV悦虎、中型MPV远志M1两款车型,指导价分别在7.18万-8.28万元及17.78万-32.88万。数据显示,自2020年8月发布以来,两款车型合计月销保持在2000辆上下,市场反响较为一般。

当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迎来高速发展,比亚迪站定大众新能源汽车市场,理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开始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力。2022年,比亚迪以186.35万辆年销量超越一汽-大众,成为中国汽车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结束了合资品牌霸榜中国车市近40年的历史。同年,哪吒、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主流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均突破10万辆大关,特斯拉在华销量也已接近44万辆。

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显示出良好潜力。2022年8月,大运集团与华为、阿里巴巴、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合作推出远航汽车品牌,旨在向上突围。它一口气推出纯电轿车Y6、纯电轿跑Y7、纯电SUV H8及H9四款C+级车型,除Y6、H8部分配置外,其余车型指导价均在30万元以上,最高超过50万元。

2023年11月,最先上市的远航Y6才在生产悦虎、远志M1的同家工厂迎来下线。此时,价格战已如火如荼,各品牌卷出新高度。这影响了远航的市场销量。今年前9个月,远航汽车旗下两款在售车型远航Y6和远航H8的累计销量为5584辆,月均销量620辆;其中,远航Y6月均销售约390辆,远航H8月均售出230辆。

市场前景堪忧?

远航汽车的线下门店数量也在缩减。

今年年初,远航汽车在北京还开设了5家门店。时代周报记者发现,位于北京蓝色港湾和王府井喜悦的门店已经悄然关闭,目前仅剩3家销售门店和1处售后保养点。远航汽车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对推广,也多不断强调产品做工扎实,此外却难再总结亮点。

从配置看,远航汽车旗下车型集成了华为、阿里巴巴以及博世等头部供应商的智能电动化技术,如华为的TMS(热管理系统)及超低温热泵系统、电驱余热回收技术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AliOS智能座舱系统、博世iBooster线控制动、ESP9.3车身稳定系统、Brembo专业级刹车系统、智能空气悬架、CDC智能减震系统等,处行业主流水平。

正如大运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远勤山所设想的那样,远航产品整合的是全世界领先的技术和配套资源,所以受众应该是高端人群、成功人士。

业内人士指出,远航汽车难以满足高端用户的实际要求,一些基础配置也落后于同级别的其他车型。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远航Y6、远航H8采用高通骁龙8155车机芯片,同价位的理想和蔚来早在今年初就已更新高通骁龙8295车机芯片,并搭载自研大模型。

对外放电这一诸多新势力车型标配功能,在Y6、H8则成为选装功能。有消费者认为,相较当下热销的新势力车型,远航汽车的整体设计、内饰风格较为老派,与个性化、科技化的审美需求背道而驰。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远航汽车的智驾技术、产品价格、品牌营销、销售网络布局等方面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合资品牌纷纷降价保份额,新汽车品牌想获得市场转机面临极大困难。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