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家汽车公司能和一个国家的现代汽车工业绑定的如此紧密,而上汽大众,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甚至可以说,上汽大众这40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史。而这个故事,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
在一无所有中呱呱坠地
上汽大众的起点普遍被认为是历经6年艰苦谈判后,即1984年10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德双方签约仪式,或是10月12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联邦德国总理出席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奠基仪式。但事实上,早在漫长的6年谈判期间中,由中国工人在上海汽车厂组装的大众产品就已经在中国大地“落地”了——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在中国组装的大众帕萨特B2——也就是日后风靡大江南北的传奇大众桑塔纳,驶出了厂房。
是的,当时的上海汽车厂位于安亭简陋的组装车间只能勉强谈得上“厂房”,在这里,7名工人仅仅凭靠着手动滑轮、锤子、扳手和螺丝刀和手工制造的人力滑轨,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第一辆“国产”桑塔纳拼装完成。而这件事,同时震惊了中德双方——对德国人而言,他们感叹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是如此薄弱,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合格工人,简单的SKD组装,一辆车竟然花了整整7天;但对于中方来说,这辆“从集装箱里拿出零件像拼积木一样拼起来”的桑塔纳无异于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当时德方提供的桑塔纳是由5200多种部件组成的半总成,而当时的上海汽车厂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居然是对部件的分类入库,只因为此前从没有过相关经验。而就在7位工人为时7天的的边学边装中,中国汽车人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亲身体验到了现代汽车工业的标准化。“竟然可以直接取出零件,不用修配就装成一辆汽车!”最早的500辆桑塔纳,就是这样呱呱坠地的。而那时,上汽大众甚至还没有正式成立。
“凭一己之力让中国汽车工业走进现代化”
随着桑塔纳的全国热销,上海大众汽车遍布全国的特约维修网点在1987年的初步完成,以及1988年上海大众汽车工厂总装车间的建立,桑塔纳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界的一款现象级产品,一车难求。“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对当时上海大众汽车桑塔纳优良品质和遍布全国的售后网点的高度赞扬。但在红火的销售背后,摆在上汽大众面前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现实:彼时的“国产”桑塔纳,只有轮胎、车标、收音机和车载天线这四样国产配件达到了德国大众的验收标准,其余的部件依然需要进口,国产化率只有2.7%。
因此在1988年,一场轰轰烈烈,遍布大江南北的“桑塔纳国产化”运动正式开启,在各级政府的支援下,“桑塔纳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 105家零部件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而上汽大众为此付出的则是真金白银:在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有2.8万元汇入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周边的上下游部件生产企业,那可是在80年代!上汽大众也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按照德国标准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
事情的结局,作为后人的我们一清二楚。在这场国产化运动中,上汽大众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地在上海和周边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汽车产业体系,和非常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在30多年前的这次国产化大跃进中,中德双方共同建立的这些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都成为了日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在这份名单里随便就能找到今天的无数中国汽配巨头: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可以说,是上汽大众凭借一己之力,靠着桑塔纳的国产化,让中国汽车工业告别了以前的“手敲锤砸”,走进了现代化汽车工业产业链的世界。
从来中国,到为中国;从技术滞后,到引领全球
猜猜看,最早认识到中国消费者独特的用车需求、开始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新车的车企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有很多人知道这家车企是上汽大众,但时间上,上汽大众的行动要比绝大多数人想到的要早——早在1995年,私家车刚刚合法化1年,基于巴西版桑塔纳B2车型,轴距为中国市场再次加长、配置提升、外观更新颖的桑塔纳2000车型就驶下了上汽大众的生产线,开创了海外车企在中国“加长”的先河。
而之后的故事我们就非常熟悉了,1999年,上汽大众在加长后正式引进了第五代帕萨特,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在家门口买到了全球同步的“国产车”;2002年4月,刚刚在海外亮相半年的全新一代Polo就被上汽大众引进了国内,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全球同步车,中国消费者们也第一次见识到了双面镀锌钢板、空腔注蜡、激光焊接、整车电泳这样的顶尖工艺;2004年上市的途安为上汽大众带来了最新的大众PQ35平台,2007年的明锐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直喷增压发动机的强大动力,2008年的朗逸则是海外车企首次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由中国本土团队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专属车型。至于2009年的途观,先进的TSI+DSG动力组合,强大的4-Motion四驱系统,高品质的德系工艺,可以说延续至今的SUV热,大半的功劳要归属于它。
当年上汽大众呱呱坠地时,投产的桑塔纳车型实际上已经属于落后产品,当时的欧洲市场上帕萨特B3早已上市;当上汽大众开始为中国市场的需求加长轴距时,90年代的中国汽车市场实际上还充斥着大量70,甚至60年代的老旧车型;在世纪之交的这几年中,上汽大众果断引入的全球同步新产品让中国汽车市场一下子迈进了新时期,也让自己的销量翻着翻地往上爬。而也正是在2009年,中国正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真正地做到了引领全球。
新时期,厚积薄发
你知道上汽大众是在什么时候“触电”,为自己的新能源之路做准备的吗?答案是2018年,也就是6年前,在6年前上汽大众就已经把插电混合动力的途观L PHEV投向市场了。紧随其后的2019年,上汽大众的第一款纯电车型朗逸纯电也来到了我们身边,于此同时经过一年建设的新能源工厂也正式投产。
作为一家已经积累了超过2800万客户的传统车企,上汽大众面对新时期、新能源挑战时的应对速度快的令人惊讶,纯电朗逸推出没多久,基于大众全球同步的全新MEB平台的iD家族首款国产作品:ID.4X就与消费者们见面了,于此同时更新的整车和电池包工厂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而在燃油车上,最新的MQB Evo数字平台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今天的上汽大众旗下燃油车型上,我们能轻松找到不输于国产新势力车型的大屏车机,一样能看到好几块独立的大屏幕,时髦的L2+级高阶智驾和智能语音助手也一个不缺。而翻开销量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来自上汽大众的ID.3是唯一一辆能冲进销量排行榜前列的海外品牌车型。上汽大众这家已经“不惑之年”的车企,在新时期一样充满了活力。
40年再出发
40年前,上汽大众从桑塔纳起步,踏出了自己成为传奇的第一步。而40年后的今天,一辆被叫做ID.7S的电动轿车也即将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前辈桑塔纳一样,它同样是一辆中型轿车,有着流畅的线条设计和宽敞的空间,完全符合中国消费者们的胃口。而不同的是,这次的ID.7S将搭载最前沿的技术,在最先进的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生产,扛起上汽大众旗舰轿车的大旗。40年前的故事,或许又将迎来新的轮回。
上汽大众的40年,不仅是自身发展壮大的40年,更是推动行业前进的40年。上汽大众不仅关注市场,更致力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上汽大众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从首款ID.车型的推出,到MEB平台的全系产品布局,上汽大众为新能源时代贡献了许多的解决方案,助力低碳出行的普及。
今天的上汽大众,已不再是单纯的汽车制造商,更是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面对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时代,上汽大众将继续以品质至上为指引,以技术创新和本土化开发,满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为中国汽车工业书写新篇章。
上汽大众的40年,半部中国汽车的发展史,这家企业和我们国家的现代汽车工业一起呼吸,一起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上汽大众将坚持以“在中国,为中国”这一承诺引领前行,为中国和全球用户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产品和出行解决方案,开启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