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驶往欧洲各国的铁路列车,单程竟长达13906公里,途中需更迭60位火车司机?此事可真?中欧间已开辟了27条国际列车线路,确实需要这么多司机轮番驾驭吗?他们是否全程随车?频繁地更换司机,会不会对列车速度构成影响?
驶向欧洲的列车,整个单程耗时超过20天,期间需由60位或更多的司机接力,分段完成驾驶任务。这种长途国际列车采用接力驾驶的方式,让不少网友感到不解,他们疑惑,若论及货物运输,是否海运航线更为便捷,毕竟海上货轮同样能在大约20天内抵达?其实,选择铁路跨国运输的原因在于,不少国家距离海港较远,加之部分货物不适宜海运,故而铁路成为了更优选项。
横跨25个欧洲国家的中欧班列,构成了中国与欧洲之间关键的货运贸易纽带,涵盖东、西、中三条核心线路。这些跨国列车自我国60座城市启程,诸如湖北武汉、浙江义乌等重要站点,穿越多个国家和地区,直达25个欧洲国家。各线路单程均逾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长途国际列车,通称中欧班列。它们主要承担国际贸易进出口货物的往返运输任务,旨在加速国际贸易流程,促进经济繁荣。
在这些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列车,需依赖技艺精湛的驾驶员来执行驾驶任务,比如从浙江义乌始发的那条铁路线,行至马德里这一漫长旅程,全程铁轨绵延13906公里,期间需几十位火车司机接力驾驶,列车穿越新疆阿拉山口边境站,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等诸多国家,最终抵达西班牙的马德里站。
这次行程长达一万三千多公里,火车行驶全程耗时21天,横跨多个国家与地区。频繁更换司机的原因,并不仅仅出于对司机疲劳的考虑。鉴于当前铁路部门对安全的高度重视,确保司机有足够的换班休息时间,并且实行替班司机同时在岗、轮流驾驶等措施均已实现。
中欧铁路穿越的各国间,驾照适用范围受限,交通标志各异,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加之信号灯含义、与铁路调度中心的协调,以及各地通行习俗与特殊规定等,使得跨国司机难以迅速全面掌握各国的交通细节。因此,由熟悉各自国家铁路的司机,采用接力方式,在各自负责的路段进行换班驾驶,成为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能有效应对跨国驾驶的挑战,也能确保每段铁路的安全顺畅运行。
设想一下,在我国,一列火车行驶上千公里的路程已属不短。若以高铁的速度行进,大约需五个多小时;而换成普通的直达快速列车,则旅程可能延长至十多个小时。
由于跨国列车主要运行在国际铁路上,面临路线多变及速度差异,以平均直快列车速度衡量,每行进一千公里需耗时十多个小时。对于驾驶这些列车的司机而言,连续十多个小时操作显然不现实,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极易导致极度疲劳,这不仅影响司机的反应速度,也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若按照每三小时轮换班次的规定,则需将司机数量增加一倍。而随着司机对运行线路的日益熟悉以及列车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众多线路的运行时长已有所缩减。以义乌至杜伊斯堡的线路为例,该线路全长11505公里,在初次开通时,全程需耗时19天,但目前得益于效率的提升,仅需13天即可完成单程旅程。
疑问浮现,难道这些众多的司机,都要在火车上连续奔波十几天乃至二十多天,然后再以相同的时长原路返回吗?这些火车司机是否全为中国人呢?
关于火车换班驾驶,各路段的火车司机主要负责本国境内的驾驶任务,并非全为中国司机。举例来说,在我国境内行驶的火车司机,由中国铁路部门指派,他们是中国籍的司机,是从我国各个铁路机务段精心挑选出来,专门负责国际线路驾驶的火车司机。一旦完成其负责路段的驾驶任务,他们会在下一个站点进行交接班,然后下车休息,以确保充足的体力与良好的状态,迎接下一次的驾驶任务。
境外站点交接的火车司机,便是该国本土的驾驶人员。每列火车在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安全,均配备有替补司机同时在岗,故而在列车常规行驶时,也维持着双倍司机待命的状态。
抵达俄罗斯后,由于火车轨道的宽度存在差异,需更换车轮以适应路段,这一段的驾驶任务便交由俄罗斯司机来接手。而进入波兰境内时,则再次更换为波兰的火车司机来继续前行。
无疑,一个国家内的不同站点,鉴于路况差异与距离远近,往往需要多位司机接力驾驶。故而,在中欧铁路义乌至马德里的单程线路上,高峰时期,连同备用及替换司机在内,共计能有60多位司机共同参与这趟国际列车的运营,这无疑是一场极为壮观的国际火车接力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