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跪着学习”背后:一场汽车业生死突围的启示录

上汽“跪着学习”背后:一场汽车业生死突围的启示录-有驾

当中国汽车业站在智能电动化浪潮的十字路口,传统巨头的每一次转身都牵动着行业的神经。4月10日的“上汽之夜”,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以一句“跪着学习的谦逊”回应外界质疑,道出了这家年销量超500万辆的行业龙头转型的焦灼与决心。而随着与华为智选车模式合作的官宣,上汽正试图撕掉“传统”标签,在智能汽车赛道上发起一场自我革命。

“跪着学习”的姿态背后,是上汽近年来难以回避的阵痛。2023年财报显示,这家曾连续17年蝉联国内车企销量冠军的巨无霸,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三成,自主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合资板块更遭遇市场寒流。贾健旭坦言,上汽必须“重新学习”——从整合内部资源到拥抱跨界伙伴,从重塑供应链到重构全球化版图,每一步都是对既有体系的颠覆。

与华为的深度捆绑,无疑是这场突围战中最具标志性的一步。不同于此前因“灵魂论”争议而摇摆的合作试探,此次上汽选择与华为在智选车模式下全面协同。从产品定义、研发生产到渠道销售,华为将深度介入上汽的智能汽车业务。这意味着,上汽不仅要让渡部分话语权,更要在智能化底层架构上接受“华为标准”的改造。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技术积累不足时的现实选择——与其被新势力颠覆,不如借力科技巨头实现弯道超车。

但上汽的野心不止于此。从与宁德时代共建动力电池实验室,到与OPPO打通“车机-手机-家居”生态链;从联手Momenta、地平线布局自动驾驶,到整合内部研发资源成立大乘用车板块,上汽正在编织一张庞大的技术联盟网络。这种“开放造车”的逻辑,暗合了汽车业从封闭式创新向生态式协同的演进趋势。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体系的较量。”

在技术攻坚的最前沿,上汽亮出了更具颠覆性的底牌。将于年底量产的“光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电池提升1.5倍,续航突破1000公里;2027年全固态电池的规划,更剑指动力电池革命的制高点。而在智能底盘领域,第二代线控技术、银河4.0电子架构的落地时间表,无不彰显其争夺技术定义权的野心。这些布局若能如期兑现,或将重构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链格局。

全球化战略的加码,则为上汽的转型增添了另一重想象空间。在MG4登陆欧洲市场月销破万后,上汽计划在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发布全新海外战略。从东南亚工厂的产能扩张,到中东、南美市场的渠道深耕,这家最早出海的自主车企正试图将中国智能电动车推向全球。这种“内外双循环”的布局,或将帮助上汽对冲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压力。

财报数据似乎已显露出触底反弹的曙光: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超10%,终端销量突破108万辆。但深层次的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合资板块的收缩与自主品牌的增长?怎样在开放合作中守住核心技术护城河?能否在智能化、全球化赛道上持续保持先发优势?这些问题,考验着上汽转型的成色。

上汽的“跪姿”突围,恰是中国汽车业深度变革的缩影。当百年汽车工业遭遇智能电动化浪潮的降维打击,没有谁能够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无论是主动求变的传统巨头,还是咄咄逼人的新势力,都在用不同的姿势诠释同一个真理:唯有以归零心态重构价值链,才能在产业革命的洪流中站稳脚跟。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