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常态化,汽车隔热膜成为车主刚需。在众多产品类型中,金属膜凭借其反射式隔热原理,始终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从早期膜面染色到吸热夹层,再到如今的磁控溅射和纳米陶瓷技术,金属膜的技术迭代始终与市场需求同步。
然而,面对看似同质化的市场,如何甄选真正具备前沿技术且品质过硬的产品?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一个事实,即国产窗膜在应用开发、技术适配等维度上已经追平,甚至一定程度上赶超进口窗膜。
这一的成就几乎与我国的汽车工业相伴从生,时和新材车膜工厂从【技术角度】入手,探寻一张“好膜”,究竟应该如何“智造”
金属膜是怎么隔热的?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金属膜使用金、银、钛、镍、铬等稀有金属制成,这些金属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能。当红外线照射到金属膜上时,红外线会被反射出去,从而减少热量进入车内,使车内温度降低。这个过程有点像用镜子反射阳光,但金属膜的反射效率要高得多。
金属膜的核心技术在于磁控溅射。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协同作用,将靶材原子溅射并沉积到基片表面形成薄膜。其核心原理包括电子约束、等离子体增强和高效溅射,,使其形成均匀的金属离子层,并附着在光学级PET基材上,实现纳米级金属膜层的覆盖。这一技术不仅确保了金属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还通过复合多层稀有金属隔热网,进一步增强了隔热及耐候性能。
二、金属膜的核心结构:多层精密工艺
金属膜并非单一金属层,而是由多层功能材料复合而成,每一层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抗磨层:环氧聚氨酯材料,抵御日常擦洗磨损
PET安全基层:高强度透明聚酯膜,支撑金属层结构
金属隔热层:磁控溅射镀金属,反射热量核心层
复合胶粘剂:高透明聚氨酯胶,确保层间粘合稳定性
UV吸收层:特种紫外线吸收剂,辅助阻隔剩余紫外线
透明PET保护层:包裹金属层,防止氧化导致性能衰减
安装胶粘剂:丙烯酸酯胶,实现与玻璃的牢固贴合
离型膜:保护胶层,施工时剥离
三、金属膜的三大优势
反射式隔热原理
相较于普通陶瓷膜主要依赖吸热原理,金属膜通过真空磁控溅射技术,在PET基材上沉积铝、银、钛等金属层(厚度仅纳米级)。金属膜这些金属层能反射80%以上的红外线(波长700-2400nm)和99%的紫外线(波长280-400nm),避免“热饱和效应”,在静止暴晒场景下隔热效能更强。
通常来说,金属的导电系数愈高,自由电子越多,吸收光子的能力越强,金属穿透深度愈浅,反射率愈高。
光学性能与安全兼顾
金属膜在保持高透光率(70%-76%)的同时,通过多层金属叠加工艺实现低反光效果,避免驾驶眩光。先进的隔热工艺可将透光率提升至72%,红外阻隔率93%以上,达到“透光隔热”的平衡。
长效稳定性,寿命更长
传统金属膜易氧化导致边缘发黑,而时和采用“三明治结构”(金属层夹于双层PET基材中),配合氮化硅防氧化涂层,耐候性可达10年以上。
金属膜的种类有哪些?
金属膜的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材质和核心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
分类角度
类型
核心特征
典型金属
材质分类
银基金属膜
反射率最高(800nm波长下达99.2%)
银(Ag)
铝基金属膜
反射率适中(800nm波长约86.7%)
铝(Al)
钛基金属膜
耐腐蚀性强,化学稳定性高,常用于复合层增强性能
钛(Ti)
金基金属膜
生物相容性好,抗氧化性
金(Au)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等相关规定,前挡窗膜的透光率必须在70%以上,以确保行车安全。而侧后挡窗膜则可根据车主的隐私需求,选择中隐或高隐款式。
场景化隔热解决方案:动态需求与持久性能的黄金平衡点
时和新材基于对车主全场景用车需求的深度洞察,对“金属膜”隔热性能与应用效果的权衡,基于车主对于隔热需求的阈值区间,结合高精度贵金属磁控溅射技术,以双层隔热粒子保证实际应用中持久稳定的隔热效力,同时我们的技术团队在窗膜开发中,精心选择了低雾度、高清晰的原材料。在实验室级光谱分析下找到隔热效率与视觉通透性的黄金平衡点,确保驾驶者在烈日下既能享受体感温差的清凉体验,又能获得媲美裸窗的清晰视野。
其次,在胶水调配方面,时和新材运用了先进的分散技术,确保纳米陶瓷浆料在保持低粒径的同时,具备高隔热性能。最后,时和新材选择了合适的溶剂体系,确保在分散及涂布过程中保持很好的流平性,实测数据显示,该工艺使膜层清晰度较传统产品提升30%,即便在雨天或夜间行车,依然能提供零畸变的视觉呈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