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暂时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包括F-150、林肯领航员等

4月20日,上海某福特4S店内,销售经理王磊正忙着向客户解释:“猛禽和领航员现在订不了,系统已经锁单了。 ”

他的手机屏幕上,特斯拉中国官网的Model S/X订购页面早已变成灰色,只剩下“查看现车”的按钮孤零零地闪烁。

这并非偶然——随着中美关税战升级至125%甚至150%,美国车企集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福特率先按下暂停键,F-150猛禽、Mustang野马等标志性车型从中国市场的进口清单中消失。

这些车型曾是美式汽车文化的象征:猛禽皮卡以强悍越野性能征服硬核玩家,领航员凭借豪华配置稳居百万级SUV销量前列。

然而关税飙升让它们的终端售价涨幅超30%,一台F-150猛禽在中国的落地价逼近百万,比美国本土贵出近两倍。

通用汽车的道朗格平台同样遭遇重创,太浩TAHOE和育空YUKON两款全尺寸SUV暂停接收新订单。

销售顾问李华透露,原本70万-80万元的太浩若计入新关税,售价可能突破百万,“这个价位连奔驰GLS都要犹豫,更别说美国车了”。

就连特斯拉也不得不妥协——Model S/X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悄然退出中国市场,仅存的几辆现车在政策公布后24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这场关税风暴的源头,是特朗普政府4月2日宣布的“永久性25%汽车关税”。

福特暂时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包括F-150、林肯领航员等-有驾

根据美国汽车研究中心测算,这项政策到2025年将导致车企成本增加1080亿美元,相当于每辆车的生产成本上涨5000美元。

而中国的反制措施更为凌厉:对美产汽车加征125%关税,部分大排量车型实际税率飙升至150%。

美系车企的困境不仅在于成本。

福特对华年出口量从巅峰期的2万辆暴跌至5500辆,市场份额被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快速蚕食。

即便保留发动机和变速箱出口业务,也难以弥补整车利润的流失——一台林肯领航员的利润率比变速箱高出3倍。

通用汽车更面临双重打击:既要应对进口车业务萎缩,又要承受北美工厂因零部件关税增加的45亿美元额外成本。

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在北京某平行进口车商展厅,老板张强发现咨询福特烈马的客户少了三分之一,“现在更多人问的是丰田坦途和日产途乐”。

福特暂时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包括F-150、林肯领航员等-有驾

高端市场则出现“替代效应”:路虎揽胜因产自英国避开关税冲击,4月订单量环比增长15%。

而本土新能源品牌趁势发力,理想L9单周销量突破2000台,直接对标停售的Model X。

产业链重构的阵痛同样明显。

Stellantis集团已关闭北美两家工厂并裁员900人,试图通过收缩产能缓解成本压力。

沃尔沃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迁至美国,但高管坦言“重建供应链至少需要4年”。

就连特斯拉也被迫调整策略,马斯克公开批评关税政策“违背经济学常识”,并加速上海工厂的Cybertruck国产化进程。

这场博弈中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车企的“左右互搏”。

福特一边暂停对华出口整车,一边继续向中国工厂供应美国制造的发动机——这些零部件因技术门槛高,暂未被列入加税清单。

福特暂时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包括F-150、林肯领航员等-有驾

通用则玩起“时间差”:道朗格平台虽停止接单,但已交付的TAHOE仍可正常上牌,经销商库存车暗中涨价8%-10%。

这种策略性调整背后,是车企在政策不确定性中的艰难求生。

关税战的连锁反应已超越商业范畴。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底特律三巨头的本土化率不足60%,墨西哥工厂的停工导致北美经销商库存告急。

中国商务部则明确表态:“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数据显示美系进口车在华市占率已从2018年的12.3%跌至2024年的4.7%。

当上海外滩的霓虹灯照亮最后一辆林肯领航员的车标,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行业地震仍在持续发酵。

消费者在涨价与缺货间权衡,车企在利润与市场中挣扎,而政策制定者手中的关税大棒,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

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或许正是全球化退潮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