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二手交易消息让汽车圈炸开了锅。去年4月雷军亲手交付的霞光紫SU7创始版,行驶2万公里后以26.7万成交,这个价格直接撕碎了新能源车「开年即腰斩」的魔咒。91%的保值率不仅碾压特斯拉Model 3,更是让传统燃油车都自愧不如。
一、创始版溢价背后的三重密码
这台编号前100的创始版SU7,本身就具备收藏品属性。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双电机四驱的顶配组合,配合雷军亲手交付的仪式感,让这台车从交付那天起就自带溢价光环。二手车商坦言:「这种带创始编号的准新车,挂在展厅就是活广告。」
更关键的是供需失衡的现状。小米汽车目前月交付量刚破万辆,相比特斯拉单月超7万的产能,市面上流通的二手SU7自然物以稀为贵。有武汉车商透露,现在收车要额外支付5000元「抢车费」,这在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堪称奇观。
二、车主卖车的「凡尔赛」逻辑
仔细算笔经济账:原价29.9万的创始版,扣除保险购置税等费用,使用一年仅折损3.2万,日均成本不到88元。这比租车还划算的买卖,难怪网友戏称车主是「年度最精明理财达人」。
事实上这种「尝鲜式消费」正在形成新趋势。有黄牛专门提供「创始版代抢」服务,转手就能赚取万元差价。更夸张的是SU7 Ultra版本,有车主刚提车就挂出58万原价转让,明言「就为保留首任车主权益」。
三、智能汽车的保值悖论
传统认知中,电动车保值率受制于电池衰减和技术迭代。但小米SU7用事实打破定律:其搭载的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反而成为保值利器。就像手机界的iPhone,系统持续更新让老机型也能保持使用价值。
不过从业者提醒要警惕「击鼓传花」风险。当前高保值率建立在产能不足基础上,随着小米工厂产能爬坡,二手车行情可能出现波动。那些加价抢购的买家,很可能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这场保值狂欢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荒诞现实:当科技属性超越工具属性,汽车正在变成数码产品般的快消品。但消费者仍需保持清醒——再炫酷的智能配置,终究抵不过安全驾驶的底线。正如试驾过数十款新能源车的老司机所言:你可以相信自动驾驶,但请永远握紧方向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