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大夫
从「理念先行」带到体系先行
上汽大众之所以7年在规模上蝉联市场第一,成为国内最成功的合资企业,大众汽车除了给中国消费者建立品质、安全消费心智外,更为人熟知的是它的管理理念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984年的人民大会堂,在中德两国领导见证下,上汽大众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确定了一家合资企业的存在意义:必须要把大众最先进、最精华的生产、制造和管理理念学透,并纳为己用。
时至今日,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国内市场有关制造体系的管理核心一定程度上都收到大众在2014年提出康采恩(KPS)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以采购为例,大众的理念是不会看一家企业的采购价格压得有多低,而是在适当的价格体系中单独制定一套标准,一切都要以质量达标为基础,这是大众为什么能够始终确保质量均衡产品具备竞争力的一大关键。
时至今日,即便新势力崛起,自主品牌焦灼厮杀,但围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覆盖整个业务链,并延伸至供应商体系的代表还是以上汽大众为代表的合资企业。
围绕企业的价值创造,大众通过“对生产线的高效挖掘,将工时的60%用于创造价值,消除不必要的质保物流”确保每一分钱、每一秒时间都花在刀刃上。
围绕着KPS,“拉动原则和流动原则”由此而生,它是大众的生产方法、步骤之总成,又千变万化与时俱进无所不能适用。简单理解,康采恩让中国企业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如何纵观全局,把握整体流程,梳理“信息、物、人”的流动情况,演变来的标准制定,改善方案和简单的机制。
有专家曾总结过德国企业管理理念的三个核心:一是避免浪费。通过“标准化”能杜绝浪费和低效;二是现场。因为70%的人员工作在现场、70%的成本发生在现场、70%的问题出现在现场;三是质量,质量的把控要从过程中强调质量控制,而非单纯去依赖最终的质检,让生产线的每个环节都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强调人的责任感的基础上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可以说,以KPS为核心的“大众理念”,正是三个理念的集大成者,而当“大众之道”在过去10年结合了中国本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上汽大众,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顺滑的继承,成为上汽大众时至今日仍安身立命的发展支柱之一。
「入乡随俗,就地取材」
除了高度继承“理念先行”,上汽大众延续40年来另一个立足理念即是坚持“本土化、本地化化”。大众将其展现为“在中国,为中国”,如果通俗的来概括,则是“入乡随俗,就地取材”。
所谓就地取材,其中的一个维度是寻找、培育优秀的本地供应商,提高国产化率。从延锋、福耀、亚普、华翔、均胜、零束...从“桑塔纳共同体”的首批105家配套企业。到如今上汽大众为以安亭为代表的华东汽车产业集群带,贡献了70%的产值、60%的销售、50%的GDP、40%的就业、30%的税收,使上海的本土汽车产业一度接近全国总规模的1/4。
当然,这是合资车企的历史任务。当年国家积极推动合资企业发展的一大原因,便是通过整车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供应,最终实现“国产替代”,以全面推动钢材、玻璃、轮胎、工程塑料、油漆、机床、仪器、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因此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国产化率要达到40%。
这些数字背后,无不凸显合资车企的一个重要作用:为中国“培育”了优质本土供应商。
1988年,国产化基金与桑塔纳共同体的的成立为中国构建起了现代汽车产业体系的基础。2015年,安亭基地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推动3个中心建设,大众在华的产品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5%,产业升级的同时围绕智能新能源的新生态系统得以构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发动机。1998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3%,其中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2003年,由上汽大众参与组建发动机厂成立,MPI和TSI的本土化超过98%,这种就地化生产不仅对中国发动机技术增益明显,更是有利于降低成本,从源头上确保稳定性。
目前,上汽大众如今有241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其中良品率最高的可达99.999%,即便是一般情况,大众也要求其良品范围达到95%-99%之间。这是合资合作模式带来了“双赢”的结果,有案例显示,在安亭即便一家做支撑中控仪表的金属支架的本地企业,年产值也能够达到20亿元。
本土化的另一个维度是大众入乡随俗。当年的桑塔纳\帕萨特的火爆,大众首先抓住了中产群体兴起的趋势,是考虑到中国家庭出行的独特需求,在中型车里设计较大的轴距和内部空间。而途观、威然等多元化产品的推出,也是大众基于深刻洞察,识别出中国汽车消费开始进入“工具属性时代”。
当然,入乡随俗还表现在培育本土的汽车人才。
上汽大众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员工是财富”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运用定制化的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纳入每一个配套,从20年前将中国工程师派往德国进行全流程培训,并在工作中培养员工、发展员工,让员工从技能演变成本能。这种理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才的思想和价值观,为国内的工业体系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随着大众有关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深入,其对本土供应商的培育和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上汽大众还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国本土的创新思维和市场需求,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方案”。
「本土协作」,开启合资共创新时代
从2019年开始,汽车产业走到了一个新拐点,中国成为新能源车和整车智能化的关键战场,自主品牌逐渐开始和外资合资品牌分庭抗礼。甚至市场有言论称,未来3至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
这一背景下,合资车企需尽快在这个最激进的商业环境中进行革新,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近几年里,我们从上汽大众如今的一些动作看出,这家40年后再出发的企业,还在发挥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让变与不变如太极般相互融合。
伴随本土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入,上汽大众围绕眼下的市场环境,将本土生产的理念向本土研发,携手同行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自2015年,上汽大众将安亭生产基地打造成集管理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化总部园区。如今,一座总投资超170亿人民币的“黑灯工厂”。已经用采用尖端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制造技术,让每天有超过1400台机器人在高效地执行新时代的智能制造任务。
通过新建MEB工厂,上汽大众继续同步生产燃油车,也为上汽大众布局新能源争取了3年多的时间窗口。如今,为了进一步持续提升本土研发实力,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大众与上汽还在进一步深化本土协作的发展,以融入中国本土产业生态。从去年5月开始,上汽集团与奥迪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奥迪、上汽和上汽大众深度携手共创,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其具有高度通用性和灵活性,和专为中型和中大型智能网联纯电动车型设计备受关注。
大众开始全面拥抱本地化需求,打造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为40年后的上汽大众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品牌上,从MEB平台的引入到本土化高端纯电平台的研发产,上汽大众已经从传统的燃油车制造商,快速面向智能纯电路线上的先行者;如今通过数字化升级,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上汽大众围绕继承与创新、变与不变已经有了全新的方法论。
继承与不变的地方在于,上汽大众仍然在坚持“质量第一”和“用户第一”;发展与变的地方在于,上汽大众将全面推进“智能本土化”的战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全面顺应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趋势。
根据规划,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打造。伴随产品作为作为新载体,这些与大疆车载等高科技企业合作,上汽大众正在构建起全新的产业载体,搭载智慧车载“大脑”、新三电系统、城市NOA功能等,融合了双方在智能化领域的合作成果,以要满足中国市场对智能汽车的需求。
继承、发展与进化,不仅是上汽大众在适应时代变迁中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更是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缩影:通过跨国合作以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中国汽车消费的大繁荣。未来,上汽大众将继续深度参与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下一个四十年,上汽大众又将以何种崭新的面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来怎样的新期望?值得我们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