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这次拼了:读懂合资车企“史上最强反击攻势”


合资车企2024年的反击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一些。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降价力度大,比如刚刚过去的“双11”,多家合资车企推出促销政策,优惠动辄三五万,个别车型甚至能达到小十万,叠加置换补贴最高优惠甚至会超过10万,相比巅峰时期,一些合资车型的终端价格——都已经到了腰斩的地步。


除了直接降价,合资车企在进行产品焕新的时候,还会大幅提升配置以变相提高性价比,所提升配置的价值可达上万元,除了将一些高价值配置下放外,比如某些车型改款换上了8155芯片,还会提升动力性能;再比如换装排量更大的发动机以及档位更多的变速箱。


那么问题来了:在合资车企如此大力度的反击战下,车市会变天吗?


01

合资车企,为何拼了?

下面来具体看看合资车企史上最猛反击战都有哪些动作。


首先是无套路的一口价政策,以上汽系为代表。


今年8月成都车展期间,上汽率先在行业推出一口价模式,上汽大众旗下全新紧凑型SUV——途岳新锐上市,限时一口价7.99-10.69万元,入门价直降4.6万元。



随后上汽大众帕萨特2025出众款上市时同样采用这一方式,限时一口价15.99万元起,标志着主流合资2.0TB级车价格下探到15万级别。


这一举动成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受到了用户和市场的关注和好评。随后,上汽通用也积极开启“一口价模式”,自9月起,包括全新XT5、昂科威PLUS、GL8、君越2025白金款、新XT6、以及雪佛兰全系车型纷纷推出了“限时一口价”,降幅最高达7.9万,降价力度之大、车型范围之广,在车市前所未有。



截至目前,跟进限时一口价的还有东风日产,此外一汽-大众、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同样推出了本质上相同的购车新政或降价优惠活动,降幅也普遍达到数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合资车企不是一味地降价,主流策略是在降价基础上,采取跨级增配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比如全新大众帕萨特Pro限时18.99万起售,新车除了由内到外实现了较大革新外,还全系标配了高功率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大众帕萨特将采用新老同堂销售的模式,其中同步上市的2025款大众帕萨特“出众款”限时一口价15.99万-17.99万元。



新款丰田汉兰达上市,含权益后仅22.98万元起售,其中双擎车型全系官降最高4.3万、380T燃油版车型全系官降最高5.3万,同时增加了包括曲线金属拉丝饰板、NAPPA真皮座椅、座椅调节按键、智能触控暖光阅读灯、8155芯片等配置。


2025款起亚K5上市时也是降价+增配,新车建议零售价为13.98-18.98万元,最高降幅达2.3万元的同时,入门款车型还增加了主驾驶电动座椅8向调节、一键启动、智能钥匙和后备箱感应开启等配置。



凯迪拉克全新XT5和新XT6也直接在上市时推出限时一口价,全新XT5甚至因为26.59万元起的价格实在太香、供不应求,上汽通用已经开启了“全球调配零件、空运到中国、加班加点”的模式。


在广州车展上,新XT6更是在“一口价”基础上,给予“不限品牌”的换购用户高达3万元一视同仁的置换补贴,叠加国补最高可达4.5万元,可谓是将“价格武器”用尽的典型。


可以看到,合资车企现在真的是拼了,在大幅降价和增配的双重刺激下,眼下也成为抄底合资车的最好时机。


02

合资车企,之前输在哪?

表面来看,合资车企这一轮失利是输在新能源转型速度太慢,错过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大爆发的市场红利。


理由是,近年来新能源渗透率和自主品牌呈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同时,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超六成,达到历史最高点。


反面就是合资品牌销量及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7万辆,同比下降17%,环比增长8%。其中10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日系和美系品牌零售份额则分别为12.9%和4%,同比分别下降4.8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


但这只是简单的结果论,进一步思考合资车企为何没有踩准这一波新能源大爆发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合资车企没有技术,造不出来,也不是像一些人说的组织机构臃肿,真正的原因是——合资车企误判了政策。


这个问题其实在之前驾仕说《合资车企还能熬多久?》这一期节目里聊过,驾仕派Jackie认为,这一波新能源汽车大爆发并不是靠需求驱动,而是政策驱动——这也是为何新能源爆发在中国更快发生,而欧美普遍要推迟两、三年,因为这些市场的新能源策略在回撤。

举例来说,单单购置税这一项因素,新能源和燃油车在落地价格上就可以有10%的差距,再加上其他补贴政策,比如车船税、算在油价里的养路费等等,对燃油车都非常不利。


合资车企并不是没有相关的技术储备,福特、本田、丰田都有自己的PHEV技术,但现在不能及时拿出产品的核心原因,是这些车企在几年前做产品规划的时候,认为最晚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政策基本完全退坡,除了纯电可能还会拥有一些政策倾斜,PHEV车型将会处于和燃油车一样的水平。


但结果是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今年9月又宣布延迟到明年12月31日,并覆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还包括燃料电池汽车。



抛开政策因素,合资车企没有选择PHEV的另一个原因是,单从产品层面来考虑,其实相比燃油车,PHEV车型由于增加了更大的电池组,造车成本也会提高,而且消费者也要支付更多的售后费用,所以不管是美系还是日系合资车企,当时都认为先期导入HEV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只需要一个比较小的电池组,就既能保证性能和低油耗,又能保证价格的优势。所以在合资车企的判断里,这几年先用HEV过渡,直到2026年才会有PHEV推出。


结果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合资车企的新能源产品不受市场欢迎,而且即便一些合资车企现在也推出了产品力还不错的PHEV产品,但因为产能规划有限,销量也不会提升很快。


03

合资大反攻打响,2025年车市将如何变化?

相比过去合资车企单方面挨打的情况,明年车市的合资与自主之间的竞争,将会是更为刺刀见红的血腥场面,市场格局也必将会有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合资车企通过限时一口价和各种优惠已经把价格降到位,合资A级车来到了7万级别,合资B级车也来到12万的级别,就连别克GL8入门价也史无前例跌破20万,性价比碾压同级新能源车。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不到位的价格。


降价果然是提升销量的利器,从某垂类平台最新的销量榜单来看,不少合资产品销量都出现了回暖:朗逸回到了3万辆以上,帕萨特回到2万辆以上;凯美瑞、本田CR-V最月销也突破了1.8万辆,威兰达排名上升4位,月销量达到1.4万辆以上;



途岳也将近卖了1.4万辆,但排名足足上升了11位,短短两个月销量增长将近1万辆;赛那、格瑞维亚更是占据MPV细分市场前列,月销量不相上下,都是8300多辆。


另一方面,合资车企也在积极导入PHEV、增程以及纯电产品,加速拥抱新能源,同时在智能座舱及智驾上引进中国供应链,发力高阶智驾,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化方面,都和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


比如,刚刚发售的MAZDA EZ-6提供合资同级唯一的BEV超级纯电和REEV无极增程两大动力模式,售价13.98万—17.98万元。



上汽通用推出2024年推出全新一代智电插混系统,该系统由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全栈自研,率先在探界者Plus、别克GL8上搭载,两款车型推出市场后迅速获得用户的好评,未来产能爬坡完成后,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上汽大众帕萨特Pro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均引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如科大讯飞的语音方案,大疆车载的IQ. 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共享的烨品牌首款车型发布,分别命名为“烨S7”、“烨P7”,基于本田新一代纯电动车专属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打造,两款车都是量产状态,计划明年上市,定位为中型SUV,主要竞品瞄准了特斯拉Model Y,同时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在今年10月正式投产,广汽本田首个全新电动车工厂将于今年12月正式投产。



东风日产也发布了首款纯电轿车N7,配备8295P座舱芯片,同时联合Momenta打造高阶智驾系统,除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打造的高速领航NOA、全场景泊车功能外,还将上车“城市记忆领航NOA”功能,做到全国都能开、全国都好开。


广汽丰田新能源子品牌铂智首款紧凑型纯电SUV——铂智3X同样选择了Momenta作为智驾供应商,应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全场景无图智驾领航。


豪华品牌也变得更加开放,全新“AUDI”品牌不再采用四环标识,首款概念车AUDI E基于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打造,同样采用Momenta提供的智驾方案。



同时奥迪另一家在华合资车企一汽奥迪也带来了全域智能豪华纯电SUV——奥迪Q6L e-tron家族,基于自家的PPE平台打造,据传智驾方案来自华为,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感知方案,具备无图L2++的智驾能力,能实现高速、城区道路的点到点NOA。


另外,奔驰不久前也发布了L2++无图智驾体验视频,其智驾系统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以及纯视觉方案,在上海城区驾驶50min全长共计21km,做到全程0接管。


可以看到,通过自研、合作等方式,越来越开放的合资车企,也在变得越来越强大。看得懂趋势并迅速做出变化的合资车企,有足够的实力和传统自主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战场上掰手腕。


04

驾仕结语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做一个总结。


先说结论:我看好合资品牌明年的表现。


从最新的10月销量来看,虽然合资车企同比依然在下滑,但环比却实现了8%的明显增长,同时从个别合资车型终端订单暴增、供不应求的现场,也释放出足够积极的市场信号。


这表明,在合资车企降价降到位之后,合资燃油车依然有市场,这也再次验证我们之前的判断,新能源是借口——价格才是关键。


此外,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也不遗余力,它们接下来投放市场的新能源产品,不管是从动力形式还是产品力表现来看,都已经跟上自主大部队的步伐;而外国品牌与中国伙伴的合作,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取长补短、做大做强——典型代表就是上汽奥迪,新推出的AUDI及概念车型AUDI E,都是和上汽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思路。从这些积极高效的动作来看,到时候市场不会再是像今年前三个季度那样,合资品牌一边倒的溃败情况。


中国车市,风又起了。


(END)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