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神话:安全红线前,车企集体噤声

2025年4月16日,一场智能驾驶行业的“地震”悄然爆发。工信部一纸新规,将车企们精心包装的“自动驾驶”话术撕得粉碎。从“高阶智驾”到“一键召唤”,从“脱手驾驶”到“代客泊车”,这些曾让消费者心动的科技标签,一夜之间沦为禁语。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是血的教训与资本的狂欢碰撞出的必然——当技术跑得比责任快,社会风险终将倒逼行业回归理性。

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神话:安全红线前,车企集体噤声-有驾

新规核心:戳破“智驾泡沫”
新规直击行业三大痛点:**虚假宣传、功能滥用、责任模糊**。车企被明令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必须以“L2级辅助驾驶”等客观表述替代。技术层面,系统需强制人脸识别验证驾驶员在环,禁止座椅平躺、玩手机等危险行为,甚至要求驾驶员在车辆自主避险后仍需担责。

更狠的是“紧箍咒”般的OTA管理:紧急升级需走召回流程,禁止以“公测”名义推送未经验证的功能。这意味着,车企再难用“先上车后补票”的互联网思维试探消费者安全底线。

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神话:安全红线前,车企集体噤声-有驾


车企的“连夜行动”与行业洗牌
新规发布后,车企陷入集体恐慌。上海车展前夕,多家企业紧急撤换宣传物料,删除“自动驾驶”字眼,甚至临时搁置原计划展示的智驾功能。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所有发布会PPT都在重做,连CEO演讲词都要逐字审核。”

这场整顿或将重塑行业格局。头部企业凭借合规能力和技术储备加速整合市场,而依赖营销噱头的中小玩家可能被淘汰。例如华为、小鹏等已实现端到端技术落地的品牌,因提前布局测试验证体系,反而获得先机;而部分依赖“期货式宣传”的车企,则面临用户信任崩塌的风险。

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神话:安全红线前,车企集体噤声-有驾


争议焦点:安全与创新的生死博弈
支持者认为,新规是“迟到的正义”。近年来,车企为争夺市场,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诱导用户放松警惕。心理学中的“风险补偿效应”在此显露无遗——系统越“聪明”,驾驶员越容易分神玩手机、睡觉,最终酿成惨剧。2025年3月的一起高速事故中,三名女孩因过度依赖NOA功能丧生,正是血淋淋的警示。

反对者则担忧“一刀切”扼杀创新。有观点认为,L2到L3的技术过渡期本就充满试错,严苛监管可能延缓中国智能驾驶的全球竞争力。例如特斯拉FSD在美国已迭代至L4水平,而国内车企若因合规成本放弃激进研发,或将错失技术窗口。

中间派呼吁“平衡之道”。华为余承东曾犀利指出:“混淆基础辅助与高阶智驾是行业乱象的根源。” 监管应细化责任划分,而非单纯禁止。例如L3以上系统可允许有限场景下的责任转移,同时建立事故数据透明化机制,让技术进化与安全保障并行。

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神话:安全红线前,车企集体噤声-有驾


互动话题:智能驾驶监管加码,是保障安全还是阻碍创新?
1、支持监管派:人命大于天!车企夸大宣传导致用户盲目信任,必须用铁腕政策纠偏。
2、反对监管派:创新需要容错空间,过度干预会让中国智驾输掉全球竞赛。
3、中间理性派:安全与创新并非对立,关键是建立分级责任体系,让技术成熟度与法律配套同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