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所有车加起来有100多次接管”——这是太平洋汽车4月18日晚最新上线的2025智驾大横评第三集视频《8大热门车城区辅助智驾横评》开头部分的“暴击”,似乎城区辅助驾驶功能还没能完全超越人驾,与各大车企宣称的技术效果也有不小的差距——进入2025年,各大厂商在高呼“智驾平权”的同时,也确实把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多块钱的家用车身上,配备激光雷达车型的最低价格也已经到了11.98万元,曾经高不可攀的高阶智驾功能,转眼间便唾手可得,想用就能用上。

然而,当行业还沉浸在“人均智驾第一梯队”的狂欢时,一盆冰水却劈头盖脸地泼了下来,给行业踩了一脚急刹车……

一场闭门会议揭开监管风暴序幕

2025年4月16日,网传由工信部装备一司汽车审查处、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联合主持了一场闭门会议,向参会的20家车企(包含华为)及12家技术标准机构投射出冷峻的政策信号,还流传出了一份会议纪要,当中的“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降低频繁OTA”“不能出现高阶智驾”等字眼,成为了网络热点。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很快,同步在工信部官网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公告似乎证实了上述传闻,也正式向公众揭开了这场影响深远的监管风暴——或许,我们又见证了一次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众多表述成红线 车企宣传文案要重写了

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监管部门对语言规范层面的强力干预。根据会议纪要,曾经充斥在市面上的“自动驾驶”“自主泊车”“高阶智驾”等泛技术化表述被明令禁止,强制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规范术语。这不仅是称谓变更,更折射出监管层对当前技术水平的重新标定。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在新政要求下,已有车企主动调整宣传话术】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部门首次将宣传用语与产品准入挂钩。那些在营销中热衷于“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场景描绘的企业,其新产品公告申请将直接受阻。例如某些新势力品牌引以为豪的无人召唤功能,政策环境下必须改为“记忆泊车”的中性表达。上述种种要求,都意味着车企营销部门需要系统性地重建产品营销话术体系,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连夜加班改这改那了。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接管”一词明确使用范围 再次强调L2/L3技术界限

纪要中关于驾驶接管概念的界定凸显了监管深意:“L2标准坚持不允许使用接管一词,接管是专属L3的特征词”。这一细微区隔的背后,是对L2/L3技术边界的明确划分——使用L2系统的车辆必须保持驾驶员的全程责任主体地位,任何暗示系统负责的用词都将被视为违规。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我们从近年频繁发生的智驾事故数据当中可以发现,83%的争议案例源于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误判(来自国家工程院2024年交管数据)。新规中的“驾驶员运动脱离”“视觉脱离”替代原有表述,不仅是对技术定义的修正,更是为司法实践中的责任归属提供了准绳,接下来车企对用户手册的编写必须慎之又慎了。

频繁OTA将触发审查警报

监管部门对OTA升级的严苛规定相当于一记重拳。纪要明确显示,频繁OTA的企业将被重点审查,紧急OTA升级必须走召回流程,同时还要停产,且需向市场监管总局申报审批。这对走“硬件预埋+软件迭代”路线的新势力们堪称暴击,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挤牙膏式”OTA了。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觉得不够直观?我们不妨来算个数:以某品牌2024年累计23次的OTA记录计算,按新政执行的标准,其软件迭代频率至少要压缩50%。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是“验证充分再上车”,这意味着“用户即测试员”(说白了就是拿用户当小白鼠)的互联网思维是时候要终结了。车企必须重新审视研发进度与验证周期,车企很难再用“后续OTA完善”的话术来掩饰技术未成熟便仓促上市的产品了。

开智驾睡觉?必须从技术层面遏制

针对不少用户利用智驾功能边开车边娱乐甚至睡觉的乱象,会议提出了“人脸ID识别”“禁调座椅和平躺”等技术规范,明确要求车企要通过生物特征绑定、坐姿监控等人机协同设计,强化对责任主体的约束。可以预见,这对采用电容方向盘等间接检测方案的车企将形成政策倒逼,促使其传感器方案向立体视觉监控等主动检测技术进行升级,从技术层面遏制开车乱象。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与此同时,避碰测试也首次进入LCC(车道居中控制)和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技术要求,这意味着原本相对简单的AEB测试需要扩展至复合工况模拟。虽然车企的测试验证周期可能因此延长30%,但这也将从根本上遏制部分车企的“应试式开发”,回归到规范的研发流程当中。

结语:停止狂奔,理性回归

我们认真读完闭门会议纪要和工信部公告之后会发现,监管部门的利剑已经直指智能驾驶系统的“不确定边界”状态——所有原本被有意无意模糊的边界或状态,都必须回到正轨,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在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的天平上,政策选择用监管确定性换取技术自由度,毕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已经发生的众多智驾交通事故实在太惨痛了。

智驾技术狂飙突进 监管部门缘何踩下刹车?-有驾

除了工信部牵头之外,公安部也发文明确表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属于违法行为。如果将L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广告法》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吊销营业执照;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从目前进度来看,这场变革或将重构整个汽车行业生态:营销宣传必须回归价值本源、开放的技术验证必须转向规范的闭环开发、用户教育必须建立责任认知……那些混用L2+/L3概念拉高市值的资本游戏、依靠炒热词博眼球的营销竞赛、以牺牲安全换取速度的冒险主义,都将在这场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现出原形。

短暂的狂欢之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是时候要回归正轨了,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尊重出行本质的玩家,方能在这场理性回归的行业重构中突围而出。(文:太平洋汽车 李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