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国际摩托车展上,有个特别的展区吸引了众多目光——13年报废摩托车特别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多台临近13年强制报废期的大排量摩托车,大部分车辆外观虽有使用痕迹,但整体状况良好,完全不像即将“寿终正寝”。每辆展车前都有车辆信息牌,记录着注册日期、报废时间,车主还附上亲笔留言和照片,满是不舍与无奈,不少观众也直呼可惜。
其实,摩托车强制报废期限、禁限行等政策限制,一直是行业和摩友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作为知名的摩托车爱好者就指出,摩托车产业直接产值虽不高,但拉动的消费潜力高达万亿元。近两年摩托车市场回暖,业内都盼着相关政策能优化,释放消费潜力。
多重因素制约消费潜力
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摩托车行业表现不错,产销小幅增长,外贸出口再创新高。而且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因动力强劲、外观个性,受到消费者青睐。2024年,排量大于250cc的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产销分别为77.35万辆和75.66万辆,同比增长49.67%和42.97%。
然而,强制报废、禁限行等政策多年未变,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2012年施行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明确,正三轮摩托车使用年限12年,其他摩托车13年,全国所有登记上牌的摩托车都得遵守。同时,全国近200个城市实行禁限行政策,这政策都有40年历史了。而且,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也没把燃油摩托车算进去。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说,这些因素叠加,让摩托车行业潜力一直没得到充分释放。
强制报废政策调整分歧大
在北京摩展现场,多位业内人士觉得13年强制报废政策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建议尽快调整。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透露,商会多年来一直在推动政策放宽与调整,和相关方面进行了多轮研讨,但进展有限。
目前的主要分歧在于,放宽或取消强制报废政策,可能让很多车主不想更新换代,这和以旧换新政策导向相悖。李稻葵就说,强制报废政策表面上能加快更新换代,实际上抑制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很多人担心13年后摩托车不能上路,买的只是“13年的使用权”,这对行业发展不利。
2024年9月,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回复网民建议时表示,国务院相关部门会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报废标准。
部分城市解禁效果良好
摩托车限行、禁行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以前各地出台禁摩、限摩政策,是为了公共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和涉摩违法犯罪。但现在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提升、监控设施完善、摩托车技术进步,摩托车不再是交通安全的主要隐患。
已有部分地区开始调整禁限行政策。2017年西安率先解禁,之后大连、本溪、鄂尔多斯、西宁等地也跟进。北京摩展上发布的《西安市摩托车发展评估与政策研究报告》显示,西安解禁后,摩托车万车事故率下降,近5年每年降幅超10%。而且在28000余份问卷调查中,74%的居民认可解禁政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原副院长马骏指出,西安解禁后运行平稳,打破了“解禁必乱”的认知,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他认为,摩托车管理应从“禁限”转向“共生”理念,摒弃“一刀切”禁令,实行动态精细化治理。
总之,摩托车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只有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让摩托车行业健康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