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江湖风云:半固态已上车,全固态还远吗?

想象一下,你的电动车续航轻松破千公里,充电速度堪比加油,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电池起火爆炸。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全固态电池承诺给我们带来的未来。眼下2025年,这场电池技术的"终极战役"正在电动车圈内暗流涌动,车企们纷纷放话"全固态电池即将到来",然而电池界"宁王"曾毓群却直接点名批评:有些车企的宣传根本"不负责任"!

电池江湖风云:半固态已上车,全固态还远吗?-有驾

车企们的固态电池承诺战

4月10日晚,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放出大招:今年底,新一代固态电池将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到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正式落地。

上汽这款固态电池有多牛?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简单说,就是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更厉害的是,这款电池在被钢针刺穿或者在200℃高温下,依然不起火不爆炸,低温表现也相当强悍,容量保持率超过90%。

不只是上汽,几乎所有大牌车企都在这场"固态电池争夺战"中卡位:

  • 丰田: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稳定量产

  • 日产:2025年建立试点生产厂,2028年首次装车

  • 大众:与QuantumScape合作,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 福特: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

  • 比亚迪:加速研发,争取2026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东风汽车跟记者聊天时特别强调,早在2022年1月,他们就已经全球首发了固态电池示范车,目前已在6省10市跑了超过220万公里。他们的固态电芯能量密度已达350Wh/kg,正加紧研发400Wh/kg以上的新一代产品。

市场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半固态电池在新车上的搭载率已经从2023年的5%猛增至22%。岚图追光、智己L6 Max光年版、蔚来ET7等车型都已经装上了半固态电池,MG4等车型也即将跟进。

曾毓群为何火力全开"炮轰"车企?

就在大家都在为固态电池欢呼的时候,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毫不留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说2025年要大规模应用固态电池,这话不负责任。"曾毓群直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时间。他指出,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数是半固态或准固态,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本质区别。在他看来,一些车企过度宣传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实际上是在误导公众和投资者。

有人质疑: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占据全球37.4%市场份额),是不是因为在固态电池领域技术落后才这么说?曾毓群回应:"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投入研发超过10年,拥有超过500项相关专利。正因为深知其中难度,我们才不愿随意承诺量产时间。"

曾毓群的观点并非无据可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全球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展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目前最先进的准固态电池产品电解质中液态成分仍占30%以上,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与传统锂电池相比优势不明显,成本却高出2~3倍。

全固态电池:路途遥远仍有挑战

东风汽车的技术专家向记者坦言,全固态电池量产和商业化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固态电池原材料供应链及电池制造设备还不完善,需要解决电解质材料的选择和优化、锂枝晶的抑制、固-固界面接触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目前固态电池部分原材料还未实现量产,整体产业链尚不完善。

另一方面,固态电池作为全新电池技术,工艺制造缺乏特定的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和设备升级。这些因素导致固态电池当前成本偏高。

日本电池巨头松下执行副总裁中岛幸男在去年底的行业会议上曾表示:"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正被新型液态电池快速追赶。"松下最新研发的4680型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300Wh/kg,接近业内对固态电池的预期,而成本仅为固态电池的40%。

未来电池江湖:谁主沉浮?

尽管挑战重重,但东风汽车的专家仍然看好全固态电池的前景:"液态电池通过材料微创新只能实现渐进式提升,而全固态电池通过体系重构将带来颠覆性突破,是实现400Wh/kg以上能量密度的可行方案。"

随着关键材料产业链的完善和制造设备的革新,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业内预测,2030年电池需求量将超过1500GWh,这个巨大的市场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业普遍认为,2026年固态电池将开始小批量装车,2027年至2030年将迎来量产装车的重要阶段。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黄佳教授则提出了不同观点:"把全固态电池视为电池技术唯一发展方向是片面的。在电动车大规模普及的当下,技术路线多元化更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他表示,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创新和优化,仍有30%以上的性能提升空间,足以满足未来5~8年市场需求。

电池界这场"液态VS固态"的争夺战绝非简单的技术之争,背后是车企和电池厂商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博弈。从目前来看,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格局将是"技术多元,生态闭环",液态电池将持续优化进步,固态电池也会加速商业化进程,各种技术路线将在市场中共存竞争。

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着这场技术革命最终带来更安全、更持久、更经济的电动出行体验,但也要保持理性,不要被过度营销误导。毕竟,电池技术的进步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