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位成都的年轻人想买辆豪华车,他看中了捷尼赛思G70——二十多万就能买到后驱大马力、内饰全真皮,配置比同价位的奔驰C级还高。可当他打开地图搜索4S店时傻眼了:整个成都只有一家门店,试驾车要提前两周预约。最后他不得不买了辆宝马3系,临走时还嘀咕:"这牌子连4S店都没有,坏了车我上哪修啊?"
这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许多"高性价比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缩影。它们用BBA一半的价格,堆出翻倍的配置,可消费者就是不买单。比如今年上半年,捷尼赛思全国只卖出370台车,相当于保时捷门店一天的销量;号称"东瀛宝马"的讴歌,退市前月销量还不如五菱宏光;法系豪华品牌DS更惨,十年来单月销量从没突破过三位数。
这些品牌犯的第一个错,是把中国消费者当"冤大头"。DS7就是个典型例子,车内藏着反人类的奇葩设计:启动键藏在空调出风口下面,大灯要转180度才能点亮。销售顾问自己都吐槽:"上次带客户看车,我俩找了十分钟才打着火,客户出门就定了奥迪。"更离谱的是定价,明明是标致换壳车,硬要卖到30多万,比奥迪A4L还贵。有个段子说得好:买DS的车主去加油站,工作人员都会问"师傅,你这标致新款挺好看啊"。
第二个致命伤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上汽奥迪明明拿着大众MQB平台,非要说自己是"德系豪华新标杆"。结果消费者发现,奥迪Q6就是途昂换壳车,卖得比进口Q7还贵。有个广州老板不信邪买了A7L,开去朋友聚会时被调侃:"你这奥迪怎么长得像帕萨特?"气得他第二天就把车挂上了二手车平台。
最惨的还要数广汽讴歌。2017年靠CDX火过一阵,结果六年不换代,配置表都能背下来了。去年退市前疯狂打折,RDX四驱版从43万降到28万。有车迷捡漏买了辆,开去自驾游发现:"这车导航还是2019年的地图,服务区早就拆了三年!"现在这些"绝版车"的配件,得从日本漂洋过海运三个月。
这些品牌总以为"性价比"就是堆配置、降价格,却忘了中国人买豪华车最看重两样东西:面子和省心。就像北京胡同里的大爷说的:"我花二十万买个没听过的牌子,街坊邻居还以为是杂牌电动车。不如加点钱买辆奥迪,开出去谁都认识。"更现实的问题是,当这些品牌退出市场后,二手车贬值就像坐过山车。去年有辆准新的捷尼赛思G80,原价36万,开了一年只能卖18万,比比亚迪汉还便宜。
眼下中国车市正在经历大洗牌,电动车渗透率超过50%,连BBA都在降价求生。那些既没技术又没服务的"伪豪华品牌",注定要重蹈诺基亚的覆辙。就像手机市场消失的HTC、LG,汽车行业也正在上演"消失的豪华品牌"连续剧。下次你在商场看到冷清的展厅,说不定就是某个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倒计时。
全部评论 (0)